ZAKER-黔中书 2023-02-13
“五湖四海”里的不居岁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王安忆 2022 年 8 月推出新作《五湖四海》,低调简朴,没有任何腰封、推荐语,唯有封面的橘红、青绿撞色展现出恢弘大气的天高海阔。小说取名 " 五湖四海 ",书写了一对从水上走出来的夫妻自上世纪 70 年代末到新世纪初几十年间的生活故事。

正如小说中所说," 发达地区一定从江河而起,再向沿海延伸。" 在这样的意义上,《五湖四海》是一个水上家族的创业致富史,也是中国社会从传统的富贵温柔乡迈入世界洪流的历史记录。

王安忆一向以建构复杂故事的能力以及细腻自然的文笔著称,不仅能驾驭各种久远深邃的历史书写,也能在众多细节处打动人心。从《小鲍庄》、" 三恋 " 到《长恨歌》,再到《天香》《考工记》《一把刀,千个字》,王安忆驰骋文坛多年,每一次的出手,她总能显现出自己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五湖四海》是再一次的与时代对话。

然而,这部小说是个长中篇,要在这样的体量中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风云变幻并非易事,即便功力深厚如王安忆,在小说前半部分也难免陷入叙事流水化的窠臼,不得不在极短的篇幅中快速推进情节。开篇仅仅三十几页之后,男主人公张建设便已经完成了成家、立业、生子等人生大事,还顺利从水上到陆地重新安家,甚至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个体户。虽然在之后的篇幅中,王安忆继续描写了张建设把握时代风向、不断扩大产业终成一代优秀企业家的过程,但相比于书写改革开放浪潮之下第一代创业者的筚路蓝缕,王安忆的笔墨重心显然落于别处。

可见对于王安忆来说,改革开放这一浪潮固然重要,也构成了小说的叙事动力,但在具体的故事行进中,却无法成为支撑内核。于是,相比于前期人物、情节的单薄,《五湖四海》愈往后读愈引人深入,愈有艺术上的意趣与风韵。尤其是到了以张建设的妻子修国妹为叙事中心的部分,愈发显出作家的个性风格。

王安忆终究是擅长写女性的。当企业家张建设逐渐隐入时代背景,成为一种符号性的存在,修国妹才显现出其特色与魅力,显现出其内心的丰富与情感的格局。读者尽可以在修国妹身上看到王安忆笔下其他女性人物如王琦瑶、小绸等人的影子,但又比她们都多了与历史和社会的勾连互动。或者说,王安忆终究是王安忆,她在她的女性人物谱系中成功添加了修国妹这一新时期的女性形象。

除了记录张建设的发家史,小说对改革开放的另一重要回应,在于呈现了变革年代中 " 人 " 的多重选择。

在历史真实发生的时刻,摆在每个具体的人面前的,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交叉路口。修国妹的小弟、小妹,张建设的弟弟等人也都代表了那个年代的多种典型生活。修国妹由此承担了另一种角色,即见证了所有选择的过程,承受了所有选择的结果。对她来说,不管是丈夫的 " 正途 ",还是小妹的 " 歧途 ",又或者是小弟、弟媳等人带来的大大小小的风波麻烦,最后都如百川到海,在她这里被炼为绕指柔。" 五湖四海 " 极好地概括了时间的雷霆万钧,但修国妹坐镇的淮水边的家才是风云年代里唯一的确定与不变。或许,这也是王安忆对改革开放下的世界的另一种观察。

小说不止一次出现 " 她不知道日子怎么会过成这样 ",事实上,这句感叹针对的只是她和张建设之间的感情,并非全部的 " 日子 ",因为虽然生活的头绪千丝万缕,但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保,左右构不成多大的麻烦。修国妹的确定与不变本该以夫妻感情为基础,最后却反过来证明,是这确定与不变维系着已然出现裂痕的夫妻之爱。所谓 " 至高至明日月 , 至亲至疏夫妻 ",张建设和修国妹历经飘摇走入安逸却生出罅隙,生了罅隙却依然同舟共济不可撼动," 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 ",这是否也是另一种隐喻?

岁月不居,风雨如晦,历史的列车从未停下分秒,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趟列车上的乘客,谁也没有下车的自由,唯有共渡风霜雨雪,共迎 " 光明的未来 "。这或许也是岁月的残忍与温柔。

《五湖四海》可能并非一份完美的答卷,但王安忆至少收获了女性人物谱系中的新人物,也再次向文坛说明,她无意追赶任何一辆列车,她一直在列车上,和她的人物、她的读者,荣辱与共。

来源 黔中书

文 樊迎春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浪潮 改革开放 个体户 准确 艺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