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吉林 2023-02-14
中央网信办处置1894个造谣炒作账号,揭露了这些秘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2 月 12 日,中央网信办通过微信公众号 " 网信中国 " 发布《中央网信办坚决打击网上借 " 胡某宇事件 " 造谣传谣、恶意营销炒作行为》一文,表示对各重点网站平台深入开展排查整治以来,已累计处置违法违规账号 1894 个。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篇通报中,中央网信办公布了造谣炒作的典型案例,包括 " 编造离奇失踪原因 "" 杜撰事件调查进展情况 "" 假冒事件相关人员身份 "" 无底线蹭炒事件热点 " 等四大类。其实,撇开 " 胡某宇事件 ",这些案例也揭露了造谣者的 " 秘密 ",既是对造谣者的警示,也能提醒公众甄别。

" 秘密 " 之一,是造谣炒作者喜欢用各种不符合常理的信息来误导公众。

" 离奇 "" 猎奇 " 往往意味着流量。除了在 " 胡某宇事件 " 中充斥着各种离奇的原因外,近期与 " 天价彩礼 " 相关的谣言也层出不穷,造谣者无限夸大彩礼在婚姻中的作用,用 " 离奇 " 来博眼球。再早些时候,造谣者将祖孙合影编造成 " 老夫少妻 "、将正常的嫁娶情景捏造成 " 婆婆送儿媳出嫁 " 等谣言,用的也是同一套路。

其实,看多了这类谣言,公众不妨多个心眼:生活中虽有意外,但并没有那么多的 " 异乎寻常 "。即便是文学、影视剧,除了科幻作品,大部分也只是 "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却不会 " 脱离生活 "。但造谣炒作者不同,他们 " 创造 " 的谣言往往异乎寻常,看上去是 " 很稀奇 "。对公众而言,面对明显有违常理的故事、情节,不可轻信。

" 秘密 " 之二,是造谣炒作者喜欢冒充当事人。

在 " 胡某宇事件 " 中,不少造谣炒作者自称是胡某宇的亲戚或联系到了相关当事人,而在 " 因 30 万彩礼相亲次日就结婚 "" 男友家乡菜吓退女友 " 等谣言中,造谣炒作者也往往假借 " 当事人 " 的身份,以增强谣言的可信度。在部分网络平台," 当事人 " 更成为诸多谣言、谎言、营销软文的主角。

这类信息大多经不起深究。对于此前的数条谣言,相关部门略一调查,真相就浮出水面,造谣者立刻道歉删帖。再结合部分地区的警方通报和警方提醒看,还能发现 " 冒充当事人 " 已经成为盈利手段——有些犯罪团伙看中了谣言带来的流量收益,分工明确,有的编写剧本,有的假冒当事人,骗取公众点击转发。如此种种,都说明一个问题:在互联网时代," 现身说法 " 并不能为真相背书。

" 秘密 " 之三,是造谣者利用 " 现场 " 包装谣言。

眼下,不少造谣者为了增加谣言可信度,会用真假相结合的方式造谣:有时,用真实的细节包装虚假的主题;有时,将真实的信息与虚假内容混合在一起 …… 例如," 胡某宇事件 " 发生后,部分造谣者为了增强可信度,不惜千里迢迢赶到事发地。但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呈现真相,而是用当地的实景来为自己编造的内容增加可信度。

可见,在当下的信息洪流中," 有图有真相 " 或 " 有视频有真相 " 已经不是区分 " 谣言 " 和 " 真相 " 的准则。对公众而言,更可靠的是查看信息发布主体的可信度——而且得看首发者的可信度,而不是 " 二传手 " 的可信度。因为在部分案例中,一些造谣者将权威媒体、机构的信息和视频断章取义、移花接木。

中央网信办在此次通报中既介绍了典性案例,也提及不同账号的所在平台。从通报看,各重点网站、社交平台无一幸免,有的以文字见长,有的以图片、视频居多,很难说哪个平台的信息更可靠。如此看来,公众不论从哪个平台获取信息,都要擦亮眼睛,不轻信来源不明、身份不明的信息以及发布者。

当然,这一现象也说明,要进一步加大从源头遏制谣言的力度,严打造谣传谣和炒作营销行为。除了事后追查,网站、平台亟须提高谣言治理意识和治理能力。一方面,可以从 " 套路 " 着手,加大对采用类似 " 套路 " 信息进行审查和管理,发现有造谣炒作的苗头,就及时预警、下线。另一方面,要严打造谣传谣和炒作营销者。除了采取禁言、封号等举措外,不同网站和平台还可以结成同盟,联合对造谣传谣者说 " 不 ",让他们无法换个 " 马甲 " 再次兴风作浪。

来源:上海网络辟谣

编辑:古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造谣 文学 相亲 浮出水面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