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 " 命根子 "。近年来,我市聚焦 "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 战略,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出发,以 " 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 为主要目标,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做活做好 " 土地文章 ",使农业生产面貌焕然一新。
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通过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着力构建田网、渠网、路网 " 三网配套 " 和农田灌排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 " 三力提升 " 的高标准农田新格局。2022 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 191700 万亩。
2 月 12 日,我市迎来了大范围有效降雪。一时间,山乡的梯田银装素裹,在白雪的掩映下线条分明,别致壮观,构成一幅天然水墨画。" 高标准农田真好。去年种植的洋芋,虽然受上半年的干旱影响,但托了梯田纳水的福,收成还不错。今年我准备将自家的地全部种植洋芋。" 在榆中县甘草店镇钱家坪村一眼望不到头的田地里,村民小谢看着连片的梯田喜上眉梢。
" 以前这里都是陡坡地,机械不能耕种。村里好多人外出打工,留下的大多是老人。种不了庄稼,村里土地大面积荒着。" 小谢告诉记者,去年榆中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后,将原来的坡地、撂荒地进行统筹整理,建成一块块高标准农田,实现大型农业机械进地作业,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也带动了农户增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小谢说,以前种洋芋 1 亩地大约产 2000 斤,现在机种机收产量能达到 4000 斤,1 亩地收入能增加 2000 元左右。他还说:" 村子里好多外出务工的都陆续回来种地了。"
高标准:坡地变成梯田,毛驴光荣下岗
我市高标准农田项目起步于 10 年前。位于北山的榆中县中连川乡黄蒿湾村是全市第一个实现全村梯田化的村。
(田园新画卷)
站在黄蒿湾村最高处的梆梆沟梁上放眼望去,方圆近 20 平方公里山坡沟壑上,雪后初霁的层层梯田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5 年前我们村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将全村剩余的 11900 亩陡地全部改造成了高标准梯田,成了全市第一个实现梯田化的村。" 黄蒿湾村原村委会主任马武同告诉记者。那一年,他将养了 3 年多的一头驴忍疼割爱卖了。因为随着坡地梯田化,小块地变成了大田地,驴下岗了。自此以后,该村无论种植洋芋、荞麦,都实现了全机械化种植、收割。
钱家坪村位于榆中县甘草店镇的黄土梁沟壑之间,耕地主要以坡式梯田及平整度不高的窄幅梯田为主,田块宽度不一,最大宽度在 30 米至 40 米之间,最小宽度仅 5 米至 8 米,难以实现机械化耕种。2020 年,榆中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梯田)项目建设选址为甘草店镇果园村、好地岔村、钱家坪村、郭家湾村、东村等 5 个行政村。项目建设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对原先零散、狭窄的坡式梯田进行改造,整零成片,使得机械耕种得以实现。
谢元唐是钱家坪村的村民,他告诉记者,标准化农田改造后,实现了机械化耕种,不仅投入少了,1 亩地收入增加了 2000 元左右。他家 10 多亩地,一年下来能增加 3 万多元的收入。
据介绍,钱家坪村耕地面积 11400 亩,其中:梯田 8500 亩,农作物种植以玉米、马铃薯、小麦为主。该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土地全面整地(翻耕、施有机肥)面积 7268.1 亩。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推动了当地传统人工耕作方式向机械现代化耕作方式转变,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对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质量,加速产业化进程,完成由农业大村向农业强村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高产量:农业实现增产,农民个个增收
初春时节,位于庄浪河岸边的永登县王家坪田间地头,机器哄鸣,人头攒动,一派热闹场面。这是大同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 的战略在广袤田畴落地生根,工作专班人员正加足马力,抢抓建设进度,打造 " 绿色、高效、智慧 " 的乡村新底色。
在榆中县甘草店镇郭家湾村,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现场,记者看到这里田成方、渠成网,田间地头布满了小型放水涵闸,各种配套设施齐全,还有一些群众正在田里收割荞麦。据介绍,去年受干旱少雨影响,榆中北山片区把荞麦作为秋粮补种作物,大面积播种。今年全县荞麦播种面积将达 72000 亩。" 现在种荞麦比以前轻松简单多了,劳力、物资投入成本降低近一半,产量提高 50% 以上,价格翻了一番。" 郭家湾村负责人刘善忠说," 种上些荞麦,开了花,我们的蜜蜂就不愁花蜜了,荞麦还可以卖钱。村上计划今年再流转一些土地,种植荞麦等粮食作物,继续扩大蜜蜂养殖规模。"
(生态之美)
甘草店镇副镇长潘晓峰介绍,郭家湾村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土地全面整地(翻耕、施有机肥)为 556.8 亩。高标准农田的实施,不仅推动了当地粮食种植品种从低产向高产转变,也为当地农业经济增长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 高标准农田是一项民生工程,要贯彻落实好省市精神,加快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为来年的粮食丰收奠定良好基础。"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高颜值: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农民增收
沿着一条条新筑的水泥路,走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域,只见村落与农田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和谐、美丽田园新画卷。
去年国庆期间,榆中县甘草店镇郭家湾村九子沟的层层梯田上,一簇簇荞麦花竞相开放,汇成一片花海将山坡尽染。靓丽的风景,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畅游,拍照留念。高颜值荞麦花海,邂逅别样的陇上风情。
据悉,榆中县去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总规模 50000 亩,涉及和平、金崖、城关、清水驿、甘草、新营、韦营、贡井等 8 个乡镇。共分 3 个区域:川西区和平、金崖、城关;川南区清水、甘草、新营;北部山区韦营、贡井。项目主要工程为建设高标准农田 50000 亩,其中:高标准梯田 40000 亩,其他高标准农田 8000 亩,高效节水 2000 亩。榆中现代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贺荣告诉记者,高标准梯田建设主要通过土壤改良、水利设施配套、生产道路建设等,使旱地变水地,土壤增加有机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农民增收。截至目前,榆中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 41210 亩,其中:高标准梯田 35960 亩,其他高标准农田 5250 亩,占项目总量的 82.42%。
高效率:耕地稳产高产 ,生产高质增效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夯实,项目区薄弱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改变了部分地区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耕地实现高效、持续利用,粮食产量得到增加,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一个项目就是一份考卷。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经受住群众和实践的检验,确保项目建设成效的发挥,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探索创新符合兰州实际的建设新模式,统筹农田工程建设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永登县、榆中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均由县级国有企业投资建设,带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建设,实现了多元化投入和专业化管理。永登县将项目工程设计、材料、施工及运行维护实行一体化承包,项目建成后,除农户自种的耕地外,其余土地流转交由县农投公司经营或流转大户、合作社使用,确保项目长久发挥效益。
同时,我市通过县区签订种粮承诺书,强化用途管控,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鼓励推广以管灌、微灌、滴灌为主的 " 旱变水 " 模式,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2022 年全市 " 旱变水 " 面积达到 37000 亩,建成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 0.59 以上,耕地质量等级得到提升,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全面提高。
民以食为天,而耕地是食物生产最重要的资源。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介绍,全市今年将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79100 亩,其中:53000 亩新建项目、26100 亩改造提升项目。通过小田变大田,漫灌变滴灌,低效变高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 如歌所唱,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浓墨重彩书写崭新的 " 三农 " 篇章,给金城大地带来新的生机。
■人物专访
让粮田变 " 良田 " 实现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访榆中县副县长李敬强
"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我们坚持高站位推动、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护,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 " 粮田 " 变 " 良田。" 近日,记者就高标准农田建设采访了榆中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李敬强。
李敬强告诉记者,榆中县是农业大县,针对近几年来土地大面积撂荒问题,榆中县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目标,坚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通过土地整理,增施有机肥,将小块农田变身大块高标准农田,并配套田间道路,大大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初步形成水利设施标准化、农村道路网络化、土地耕作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格局,使农村土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据李敬强介绍,榆中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差异化整治;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提前谋划布局,严把设计质量关,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开展保驾护航。县农业农村部门积极主动作为,多方协调争取配套资金,有效保障了土壤改良、田间渠系、机耕道、农田防护等建设成效,不断扩大了高标准农田面积,提升了耕地质量,推动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增收。
同时,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让群众满意,榆中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意愿,引导农民群众通过投工投劳参与到项目中,让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成为一项惠民生、利长远的民生工程,成为农民群众增收的重要保障。
" 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支持,采取融资的方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目标,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全部用于粮食生产,促使项目区粮食产能稳步提高。"
■亲历者说
百姓不再 " 盼 " 天吃饭
榆中县中连川乡陡泉村村民马汉清:
以前的 " 滚牛坡 ",现在成了我们的 " 饭碗田 "。现在北山每个村都成了梯田村,靠牲口耕作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以前家里总共种植了 30 亩地,全都是传统农作物。由于坡耕地无法使用大型机械,只能靠驴拉人推。遇到大雨,农作物会和肥料、泥土一并倾泻而下,水土流失严重。一年到底,地里面 " 刨 " 不下几个钱。
2020 年,村里的坡地通过梯田建设,填沟造地,土地的平整性大大增加,方便了机械作业,水土流失 " 老大难 " 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过去依靠驴耕地时,15 厘米的下翻深度,让土壤的保墒保肥效果差。现在依靠机械进行土地深松,下翻深度可以达到 30 厘米左右,土壤的地力大大增加,粮食亩产达到了往年的两倍以上。
永登县民乐乡漫水村村民包玉山:
去年因为天旱,有的土地沟渠不畅通,灌溉不及时,农作物受灾严重。借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契机,目前正通过土地平整,将全村的小田变成大田,建成了高标准农田。今年即使再遇天旱天涝年,农作物也不怕受灾。
永登县坪城乡长山河村村民李玉良:
这个地方十年九旱,以前主要靠天吃饭,大家的生活很艰苦。2019 年以来,政府把这里的地修成了梯田,并搞了滴灌模式,成片的旱地都能浇上水了,不仅粮食产量提高了,以前每亩产 400 斤左右提高到现在的 600 多斤,收入也从每亩 800 元提到 1000 多元。这几年庄稼长势和收成也特别好。
甘肃万亩洲禾生态科技公司董事长马佩仙:
皋兰县耕地面积 45.8 万亩,约占全县国土面积的 14%,其中水浇地面积 15.9 万亩,旱(砂)地面积 29.9 万亩。但因部分耕地零散且平整度不高,机耕道等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作业。我们公司以黑石镇为中心,通过土地流转,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购进现代化农业机械,实施水肥一体化灌溉,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可节水 30% 左右,亩均增产在 20% 以上。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贵智 / 文
记者 王忠德 / 图
一审丨编辑 王璇
二审丨值班主任 郭俊宇
三审丨总值班 汪世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