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02-16
18张图,用AI画出叶圣陶的传奇一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35 年前的 2 月 16 日

著名作家、教育家

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先生逝世

叶圣陶像

先生一生鞠躬尽瘁

著作等身,桃李成蹊

今天,文脉君借助 AI 画图技术

绘制 18 张写意画

再现先生的传奇一生

01 诞生

叶圣陶出生的地方

是一条书香味极浓郁的小巷

此处名为悬桥巷

宽 2 米,长不过 300 米

别看巷子不大

此处走出众多文人学士

明代的郑桐庵

清代的黄荛圃、洪文卿

都是江苏文脉留名的人物

02 寒门

江南文化的浸润下

小时候的叶圣陶聪慧过人

但他的家庭面临着一个问题

贫寒

全家七口人

父母,两个妹妹

还有祖母、外祖母

全靠父亲微薄的收入过活

所以小小年纪的叶圣陶

也表现得早慧懂事

他在日记中写

" 冷月峭然袭衣襟 "" 重单不温 "

03 飘摇

叶圣陶出生的 1894 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1895 年,清政府割地赔款

1896 年,沙俄逐步控制了我东北三省

1897 年,德国占领胶州湾

1898 年,英国租占威海卫

1899 年,法国占领广州湾 ……

生逢乱世

庞大的国家在硝烟中风雨飘摇

爱国、救国成了时代的最强音

04 学堂

在草桥中学堂学习生活的日子

对叶圣陶的影响很大

这五年来,他涉猎面极广

文学、理学、哲学、金石

篆刻、绘画、音乐、戏剧

无一不爱,所爱必学

在这里他培养出了对治学的热忱和兴趣

特别是时代的激励、乡贤的风范、师长的教诲

孕育了少年的拳拳爱国之心

05 破冰

辛亥年,叶圣陶 17 岁

他将革命到来之前的企盼

革命进程中的焦虑

革命成功后的欣喜

都详尽地写在日记中

苏州光复,他洋洋洒洒

写下一首感情充沛的古风

《大汉天声 · 祝辞》

" 黄鹤楼高高百尺,登楼一呼咸感格

三吴灵秀肯人后?一夜城头旗尽白 "

开篇两句,器宇不凡

此时,他心中的坚冰也渐渐融解

毕业后,叶圣陶在校长的举荐下

成为一名小学教员

06 裁员

可是暖春真的来到了吗?

很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叶圣陶

就感受到了人心之险恶

彼时,新老教员争斗得不可开交

上面以 " 言子庙将减去一教室 " 为理由

把叶圣陶给裁员裁掉了

叶圣陶欲哭无泪

而他又是个一身傲骨的人

绝不 " 厚脸 " 去 " 昏夜叩门 "

乞求 " 同事 " 和 " 视学 " 的怜悯

但求问心无愧

07 孤高

一时清高容易

一世清高却很难

叶圣陶不是 " 凡鸟 "

离开学校的那段时间

他吃了很多常人所不能之苦

为了生存

他到农业学校做过抄抄写写的杂工

月薪 18 元,餐膳自给

无奈条件委实太苛刻

他又走上了卖文求菽的道路

那个时代的文坛泥沙俱下

叶圣陶不屑只是换取点稿费

而是注重小说的 " 诗味 " 与 " 谐趣 "

在浊流中保持清醒与独立

08 新青年

在经历困厄之后

同窗好友顾颉刚拉了他一把

推荐他到上海继续教书

在这里,他结识了很多热心教育的同事

相处得极为融洽

彼时正是多事之秋

《新青年》应运而生

各路名家的思想百花齐放

这也激起了叶圣陶的自励心

他说,自己每次都是 " 急购而读之 "

《新青年》" 鞭策人心 " 的 " 伟论精言 "

" 改造国民思想 "" 讨论女子问题 "

" 改革伦理观念 "" 提倡文学革命 "

成了拯救溺世的良药金针

09 凌厉

意识到身为 " 今日之青年 "

面对 20 世纪磅礴涌发之潮流

叶圣陶觉得

自己应 " 一己所蕲往 "

改造 " 乡人之性灵 "、扫除 " 诸友暮气 "

这个时期的他,流露出极凌厉的气质

他来到甪直,开启崭新的人生历程

他加入了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发起的新潮社

还开创了 " 新体小说创作风气 "

在五四运动中抗争和呐喊

坚持发声,点燃了读者与学生的爱国热情

10 知交

叶圣陶一腔热血和赤诚

吸引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

他与叶圣陶与茅盾、郑振铎

成了心心相印的朋友

留下 " 半淞园摄影 " 的佳话

叶圣陶还和朱自清住过一个宿舍

两人共同语言很多

备课写作,时时相伴

朱自清有首诗是这么写的:

" 平生游旧各短长,君谦而光狷者行

我始识君歇浦旁,羡君卓尔盛文章

讷讷向人锋敛铓,亲灸乃窥中所藏

小无町畦大知方,不茹柔亦不吐刚

西湖风冷庸何伤,水色山光足彷徉

归来一室对短床,上下古今与翱翔 "

11 课本

叶圣陶执教过很多学校

除了上面提到的

还有中国公学、浙江一师、北大等

从初小、高小、中学、师范

一直教到大学,实属罕见

因此,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面

邀请他帮拟订

《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草案)》

商务印书馆的这部教科书

也被很多人认为是

我国现代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奠基之作

不止中学教材

后来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经典

《开明国语课本》

也出自叶圣陶之手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插图

是由丰子恺绘制

12 抗战

教学成绩斐然的同时

叶圣陶并没有 " 两耳不闻窗外事 "

相反,他积极关注时局,用笔发声

在代理主编《小说月报》的日子

他创作了短篇《夜》《赤着的脚》《冥世别》

长诗《忆》和长篇小说《倪焕之》

等一批 " 写大时代的文艺 "

很多都被认为是革命文学的基石

而后抗日战争爆发

作为《月报》主编的叶圣陶更是不遗余力

激励青年投入抗战的洪流

13 入川

1937 年 8 月 13 日

日军对上海的大规模进攻

前方频频告急

叶圣陶决定举家西迁

9 月 21 日

他带着老母亲、妻子胡墨林

至善、夏满子、至美、至诚离开苏州

经运河到杭州,暂时寄住在绍兴的亲戚家里

12 月 26 日,叶圣陶一家登上 " 民族轮 "

他们在船上听到南京沦陷的消息

看到滞留在江边的故宫古物、兵工器材

以及大批迁徙的难民,心中悲戚

1938 年 1 月 9 日,他们举家来到重庆

开始了烽火漫天走巴蜀的经历

14 词史

流亡途中的叶圣陶是孤独的

但在战争火与血的冶炼中

他的文艺观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讴歌最平凡、最伟大的老百姓

与生活在战争中的民众

" 同其呼吸,合其脉搏 "

那段时间

他还写了大量的旧体诗词

记录了他的见闻

承载着爱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以及朝夕怀想、时萦梦寐的思乡念友之情

这些 " 抗战词史 " 被誉为 " 绝唱 "

15 曙光

1945 年 8 月 10 日,日本宣布投降

叶圣陶一家乘木船 " 东归 "

他写下这样的句子:

" 八载别,乡思切,买棹东归岁将迫 "

新中国成立后

广阔天地,使叶圣陶更加可为

柳亚子有一句诗

" 渊默能持君自圣,光明在望我奚求 "

就是称赞叶圣陶的

说他一定能胜任建设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

这 " 一项极其伟大的工作 "

16 开拓

事实也确实如此

而后叶圣陶成为了教材建设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他主持编撰的新中国第一套

《初级小学语文课本》、《高级小学语文课本》

《初级中学语文课》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

经过逐年的修订,一直沿用到 1956 年

1955 至 1958 学年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叶圣陶主持编写了《中学文学课本》

《中学汉语课本》

教育界称这套通用教材为 " 第二套 " 教材

他的智慧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孩子

17 晴窗

晚年,叶圣陶依旧耕笔不辍

举个例子,1976 到 1985 年

已是耄耋之年的叶圣陶

写的诗词

仅收入《箧存集末编》的就有八十六首

散文和随笔多达百余篇

他把晚年写的 " 随笔 " 称为 " 晴窗随笔 "

写的序跋、诗歌、书评及回忆

也都可以冠以 " 晴窗 " 两字

称作 " 晴窗序跋 "、" 晴窗诗歌 "

" 晴窗书评 " 和 " 晴窗回忆 "

18 仰止

1979 年 12 月 11 日

老人家郑重其事地写了遗言

嘱咐家人,丧事从俭

其后的几年,他对遗言进行补写

他还说

" 如有医学院校需要,把尸体赠与

如果火化,骨灰不要捡回 "

1988 年 2 月 16 日

叶圣陶心脏停止了跳动

老人留下的存款

全部捐赠给了他早年执教的甪直小学

" 把全部身心都交还给了人民 "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谨以此文纪念叶圣陶传奇的一生

还有高山仰止的人格风范

书目推荐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叶圣陶

商金林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07 月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子扬

图 | 绘画作品由文心一格根据关键词 AI 创作而成

来源:江苏文脉

相关标签

ai 江南 文学 法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