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下路小学外墙与菜寮社区紧紧相连。
" 我们要共同把一个社区变成一所学校,让一所学校成为社区的一部分。" 广州一位资深校长在谈到校园围墙文化时如此说。新快报记者实地走访广州的人民街、洪桥街、珠光街、白云街、黄花岗街等一些学校周边的文化路,社区和学校用 " 绣花 " 功夫,将老旧小区改造与学校周边环境的提升有机结合,致力于建设书香人文主题社区,尤其是在 " 校园文化社区化 " 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黄花岗街 五个节点串起文化书香社区
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街以 " 一路书香润满园 " 为主题,将书香文化和 " 双减 " 概念贯穿于菜寮社区的改造过程中。菜寮社区的改造区域包括农林下路小学入口直至广东工业大学围墙处,地势从低到高,构建了启智润心、慧学善思、立德树人、书山有径、初心如磐五个节点,引入 AI 设备,着力打造书香文化微广场、文化墙绘、文化小景、儿童娱乐区、趣味学习区、居民休闲区等场所,构建文化书香型社区,打造 " 书香文化上学路 "。
农林下路小学位于黄花岗街,一位负责人表示,菜寮社区书香文化路打造彰显农林下路小学办学宗旨,让学生的上学路变得更加美好。
记者走进菜寮社区的巷子,一面凹凸不平的石墙映入眼帘,石墙上是大小不一的石块,石块上刻着字,大大的 " 人 " 在中央位置格外显眼," 上学从这里路过,看到这些字提醒我们要学会做人。" 家住菜寮社区的五年级学生明仔说。
在启智润心区往里走,是慧学善思节点,这里有长约一米、高约半米的电子大屏幕,屏幕上介绍菜寮社区的功能分布,可以点击屏幕上的图标进行互动。屏幕对出的地方是大型算术器械,器械上串有大颗算珠,地上绘有 " 跳房子 " 游戏的图案。
" 我孩子上幼儿园,我晚上带他来玩儿,社区有不少孩子都来,他们会捣鼓算珠,和电子屏幕互动,一起玩跳房子的游戏。" 王女士说," 这些设备能够增加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社区添置这些设备有利于孩子成长。"
■农林下路小学与菜寮社区之间搭建彩虹阶梯。
" 腹有诗书气自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社区里的一些节点设置有名言警句,旨在劝诫学生勤奋学习。" 我最喜欢‘书山有径’节点了,阶梯上每一级台阶用不同的颜色粉刷,旁边写上‘书上有径’,提醒我想要获取更多的知识,就要看更多的书。" 六年级的小赵同学说。
陈伯在菜寮社区卖牛腩已经有十多年,他见证了社区改造的前后巨大变化:" 以前这里的地板和墙面很多都是破的,经过改造现在整个社区焕然一新,还很有文化气息。"
白云街 关爱特殊儿童打造 " 暖心上学路 "
白云街道围绕着筑南社区中一所特殊的学校——启智学校,为了更多地关注特殊儿童,街道通过与居民共谋共建,打造出一条 200 米长的 " 暖心上学路 "。
记者看到,路面通过彩色沥青划分出跑道乐园、立体画长廊、廊架下的活动场 3 个区域,彩色沥青同时作为特殊儿童的引导,指引学校的方向。
跑道是赛跑、纸飞机比赛的比赛道,也是社区儿童的游玩地,为儿童提供了大约 500 平方米的游玩空间。跑道两侧设有一系列儿童活动设施,为儿童提供安全、趣味的活动场所。立体画长廊有 90 米长,利用校外连续弯曲的通道,由艺术家为两侧围墙作画,形成特色艺术长廊。围墙上,有儿童爱玩的游戏跳房间、局公仔纸、滚铁环、捉迷藏等,还有旧时的老物件,如算盘、大哥大手机、缝纫机等。廊架下的活动场是由废弃的灰色空间转化而成的儿童安全玩耍的场所。
据了解,在白云街的大力支持下,启智学校白云校区周边建成了全区第一个儿童友好型社区。" 社区建设因地制宜,设立了具有康复元素的社区儿童‘游戏角落’,拓宽了居民和特殊青少年的活动区间;建设开辟了童真画廊,以童年怀旧游戏、自古英雄出少年、广州变迁与历史为主题,为校园周边带来了生机。" 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负责人说。
■小北路小学与马庄巷社区之间的文化长廊。
人民街 学生上下学就像行花街
新快报记者走进越秀区人民街的白米巷与大新路路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手绘六脉渠图白米巷导图,不仅方便学生出行,而且富有文化气息。
继续向前,一间牛腩店铺下面,一群憨态可掬的小猫咪正在排队。往里走,狮头扎作和灯笼等彩绘图案绚丽夺目。越秀民间扎作工艺历史悠久,大新路是老广州手工艺人的聚集地,如今大新路上仍有多家以狮子扎作为主业的工艺店。美丽的彩绘图案能够唤起居民,特别是小朋友和年轻人对传统工艺的了解和热爱,传播非遗文化。
这条不到 200 米的白米巷是旧部前小学和广州市第三中学学生的上学必经之路,学生上学放学,来来往往犹如行花街。
人民街相关负责人介绍道,2022 年,人民街经过征求各方意见,以平安上学、街巷记忆、居民共建、环保科普为思路,通过整饰外立面、修缮人行道、整治 " 三线 "、设置公共晾晒设施、增设止车柱和减速带、建设垃圾投放点、倡导居民绿化共建等方式,逐一突破居民生活痛点难点,打造安全上学路,营造邻里温情小空间。
越秀区人民街还充分挖掘老街巷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通过特色艺术彩绘,设计六脉渠图白米巷导图墙、狮头扎作和灯笼墙、喵咪墙、街巷名文化墙等,在白米巷实现了一墙一风景,彰显街区历史文脉。
洪桥街 社区书屋打造 " 书香小北 "
" 我们这变化可大了!以前没什么地方玩,现在我天天跟妹妹出来。" 越秀区洪桥街马庄巷社区的一对兄妹就读于小北路小学,其社区与学校仅一墙之隔。他们常常在放学后与爷爷奶奶到社区的口袋公园玩,爷爷奶奶则在公园里锻炼身体,这也是他们上学的必经之路。
口袋公园有 200 米的环形步道,设置了运动器材和滑梯等,活动空间全面提升,已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公园中还有一条文化长廊," 对于我们这些不善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居民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 社区居民李阿姨说。
在口袋公园的南侧是马庄巷党群服务站和社区书屋。书屋有 100 平方米,藏书 1 万册,设置了综合阅读区、经典读物区、青少年阅读区等区域。
" 这是为打造‘书香小北’迈出的一大步,它不仅仅是书屋,更是一座‘黄金屋’。" 社区居民梁先生说,马庄巷社区经常在书屋开展共建活动,为居民进行消防安全、青少年心理健康等培训,还会开展各式各样老少皆宜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生活。" 现在孩子们上下学路的环境改善了,社区服务更完善了,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我们非常开心。"
得益于洪桥街建设 " 书香小北 " 的浓厚氛围,孩子们不管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能随时随地多读书、读好书,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赞誉。
■小北路小学与马庄巷社区之间的文化墙。
珠光街 寻常巷陌,文史相融
" 我从来不担心孩子上下学路上会有什么问题,有时候让他自己回家也放心。" 越秀区清水濠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家长李先生说。
珠光街位于越秀老城区,各社区人口密度大,辖区内有珠光路小学、清水濠小学、文德路小学、八旗二马路小学等多个小学,建校历史长,学生多,他们的上学路就在家长的关注中不断改善。
在珠光街各个小学校门外,都可见特色鲜明的宣传栏,其中清水濠小学外一面墙建成富有文化气息的诗书墙,一面墙上有六脉渠图和南园诗社介绍,前行几步便是排排陈列的诗选," 小字写长笺,鳞鸿坐相隔 "" 雅兴殊未央,旨酒咏思柔 "…… 相传清水濠在宋代开凿之初就承担着水路运输、防洪排涝的功能,鼎盛时期可以由濠涌直接通往大海,不少文人在此结社、把酒言欢、大发诗兴,因此,这条诗书墙将这一历史融入社区空间。
记者从珠光市场拐进社区小巷,发现巷内虽然可利用空间较少,但墙上关于关爱未成年心理健康、文明礼貌等宣传海报不间断,而在居民楼中间的小花园里,也设有一些娱乐健身设施,下午放学后,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打乒乓球和羽毛球,一派热闹景象。
■清水濠小学的帆船围墙。
记者观察
用好围墙,让校园文化社区化
越秀区一名资深校长认为,打开校门,让校园文化社区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也常常被忽略,甚至被漠视。围墙文化对于学校意味着什么,对于这个社区又意味着什么?这是要思考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学校的围墙往往呈现宣传栏的作用,把学校的介绍、办学思想、优秀师生的事迹呈现出来,还有的会有学生的作品,变成涂鸦墙。还有一些学校认为这个墙爱画啥,跟我都没有关系。
对此,这位校长建议,最好用学校的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本土文化等相结合,也可以把社区工作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比如外墙上画上垃圾分类等宣传内容,推动社区工作。
在记者的走访中,看到了一些如报道中的围墙文化做得好的社区和学校,但整体而言,校本教育社区化,对于不少学校与社区,有不同程度的割裂,甚至是断裂的。我们看到的学校,出于孩子的安全考虑,往往闲人免进,戒备森严,成为了孤岛。
这位校长强调,我们要打破学校跟社会、教育跟生活的隔阂,真正让教育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学校围墙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它的文化营造要让街道社区、学校师生形成社区教育的共同体,共同把一个社区变成一所学校,让一所学校成为社区的一部分。"
■策划:张小奋
■统筹: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撰文: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左百村 李超朝 林翠珍 实习生 陈雪儿
■摄影:新快报记者 郗慧晶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