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 " 共青团中央 "(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 " 全国青联 "(ID:acyf1949)、" 希望工程 "(ID:ihope19891030)、" 中华儿女 "(ID:cnpeople2016)、" 中国共青团网 "(ID:gqtweb),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社、人民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 · 邓小平纪念网、光明网、中新网、中国纪检监察报等
制图:蒋艺源
1997 年 2 月 19 日
一位老人永远离开了
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
永远离开了那片他热爱的土地
尽管他已离去 26 年
但他为中国的革命和发展
所走出的每一步
依然对当今的中国产生了
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他就是邓小平同志
要追忆邓小平同志
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就要回到他一生
革命生涯的开端
说到这里
不妨回到百年之前
从邓小平同志的青年时代出发
众所周知
青年时代是奠定一个人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
重要阶段
那么邓小平同志
是如何度过青年时代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
青年邓小平的生活吧
" 一直就相当共产主义的 "
1923 年
18 岁的邓小平加入了
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成为最年轻的成员
但革命思想在他心中的萌发
则在更早前就已经产生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
孕育了邓小平
救国救民的理想和追求
辛亥革命前夕
读小学的邓小平
参加了 " 保路运动 " 的鼓动活动
辛亥革命后四川各地武装起义时
邓小平曾到父亲的军营里住了两天
好奇、兴奋地体验 " 军旅 " 生活
袁世凯称帝后
军阀混战,连年不息
这时
少年邓小平开始萌发一种
" 简单的爱国思想 "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五四运动中
邓小平积极投身到
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洪流中
产生了初步的
爱国和民主的思想
1919 年
15 岁的邓小平遵父命
到重庆为赴法勤工俭学作准备
1920 年
邓小平赴法国勤工俭学
这件事改变了邓小平的人生
在法勤工俭学的邓小平,摘自《我的父亲邓小平》
1964 年 2 月
邓小平同志同泰国前总理乃比里
谈话时曾说:
" 其实我们当时去法国
也只是抱着一个‘工业救国’的思想
当时我才 16 岁
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
就想出洋学点本事
回来搞工业以工业救国 "
邓小平(右)和邓绍圣 1921 年 3 月在法国的合影
可是在法国
严酷的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
" 工业救国 "" 学点本事 " 等等
变成了泡影
失学、失业、饥饿
甚至死亡的威胁
迫使他重新对人生
作出新的抉择
邓小平勤工俭学时在工厂的档案卡
施奈德钢铁厂、哈金森橡胶厂
超强度的劳动
以及勉强糊口的各种打短工
磨炼了他的意志
也使他对工人阶级政治上受压迫
经济上受剥削的地位
有了更切身的感受
很快
性格开朗、乐于交际的他
就融入了
赵世炎、李立三、周恩来
李维汉、王若飞等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
革命圈子里
在人生观形成阶段
邓小平的信念纯洁
一如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
填写履历表时所说:
" 我从来就未受过其他思想的浸入
一直就是相当共产主义的 "
" 入党宣誓是一件很庄重的事 "
邓小平同志
是在哈金森橡胶厂做工期间
逐渐接受革命思想的
那个时候
王若飞经常和他一起
散步、交谈
向他介绍革命思想
于是,青年邓小平
开始阅读《新青年》《向导》等
关于社会主义的书报
有自己劳动生活的切身体会
有先进同学的影响和帮助
再加上思想上
接受马克思主义书籍的观点
邓小平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
要求和愿望
他开始向
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靠拢
参加一些活动
受到团组织的关注和重视
1926 年 1 月
邓小平同志在自传中
这样回顾这段历程
" 那时社会主义的团体在西欧已经成立了,不过因为我的生活太浪漫,不敢向我宣传,及到 1923 年 5 月我将离开蒙达尔纪时,舒辉暲才向我宣传加入团体,同时又和汪泽楷同志谈了两次话,到巴黎后又和穆清同志接洽,结果 6 月便加入了。我加入团体是汪泽楷、穆清、舒辉暲三同志介绍的。"
这是一个
确定人生航向的神圣时刻
需要举行宣誓仪式
年轻的邓小平心里
充满了紧张、兴奋
直到六十多年后
他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他描述当时
只觉得头脑嗡嗡作响
甚至能听到自己心脏
怦怦跳动的声音
1980 年 2 月 5 日
在邓小平同志与其他同志
谈对修改党章的意见时
他提到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的必要性:
" 党员一章中增加了入党要举行宣誓仪式的内容很好,我很赞成。我加入共青团时,是和蔡大姐一起宣的誓,誓词是事先背好的。入党宣誓是一件很庄重的事,可以使人终生不忘。"
1923 年 6 月,邓小平加入
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
他一边做杂工
一边在周恩来领导下
参加旅欧共青团机关刊物
《少年》杂志编辑工作
1924 年 7 月,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代表大会后,欢送周恩来同志回国时合影。前排左一为聂荣臻同志,左四为周恩来同志,后排右三为邓小平同志(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供图)
1924 年 7 月
邓小平当选为
旅欧共青团执委会书记局成员
根据当时中共中央的有关规定
凡担任旅欧共青团执委会领导成员
即自动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就这样
邓小平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时他还不满 20 岁
" 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
交给本阶级 "
举手宣誓只是革命生涯的开步走
真正将自己的人生
同中华民族抗争、独立
振兴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
还要初心与使命意识的不断淬炼
在旅欧共青团执委会工作期间
邓小平参加编辑《少年》刊物
(后改名《赤光》)
他负责刻蜡版和油印
因刻字工整、印刷清晰,装订简雅
被大家誉为 " 油印博士 "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党团工作中
成为一名频繁活动的
坚定的积极分子
他在勤工俭学学生中
积极发展一批学生加入组织
在《赤光》上撰文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点
同 " 国家主义派 " 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参加领导声援五卅运动的
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在重大集会上
发表鼓动人心的演讲
他因而成为法国警察
重点监视和驱逐的对象
根据党组织的安排
1926 年 1 月
邓小平同志离开巴黎到达莫斯科
先入 " 莫斯科东方大学 " 学习
随后又转入 " 莫斯科中山大学 " 学习
2004 年 8 月 17 日拍摄的邓小平同志青年时代就读过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旧址。(来源:新华社)
在这里
他系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著作
进行严格的党性锻炼
在政治上最强、斗争最激烈
人才最集中的 " 理论家班 " 上
他以犀利的词锋、雄辩的口才
同国民党右派学生进行激烈辩论
赢得 " 小钢炮 " 之称
邓小平同志当年写的自传
他在一份所写的《来俄的志愿》中
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邓小平同志这样写道:
" 我能留俄一天,我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务使自己对于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
" 我来俄的志愿,尤其是要来受铁的纪律的训练,共产主义的洗礼,把我的思想行动都成为一贯的共产主义化。"
" 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地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
1927 年春
邓小平同志从莫斯科回国
在西安中山军事学校
担任政治处处长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
为了适应秘密工作的需要
他将名字由 " 邓希贤 "
改为 " 邓小平 "
由此,他的革命人生
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力量!
在之后的日子里
面对革命战争的枪林弹雨
邓小平同志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面对新中国建设的艰难局面
他励精图治、百折不挠
面对困境与挫折
他信念执着、从不消沉
面对国际国内风云变幻
他冷静观察、从容应对
1929 年 12 月 11 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拨群领导和发动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邓小平任红七军前敌委员会书记、红七军政治委员
1948 年 11 月,中央军委决定,组成由邓小平任书记的五人总前委,统一领导和指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举行淮海战役。(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1982 年 9 月,邓小平同志会见访华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提出了中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1992 年春,邓小平同志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沿途发表了重要讲话,通称 " 南方谈话 "
1992 年
88 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
在南方谈话中说:
"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 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同年
他在同弟弟邓垦谈话时
又极为动情地说:
" 共产主义理想是伟大的,但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才能达到。社会主义是可爱的,为社会主义奋斗是值得的。这同时也是为共产主义奋斗。"
就这样
从 " 工业救国 " 到
" 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
交给本阶级 "
从年轻时的 " 已打定主意 "
到晚年的 " 奋斗是值得的 "
邓小平同志用一生的坚持与奋斗
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
" 革命理想高于天 " 的坚贞信仰
生动诠释了
"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的真谛
引导青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青年邓小平的故事告一段落
但邓小平同志与青年的故事
并没有结束
在随后的日子里
他一直对青年寄予殷切期望
一直关注着青年的成长
一贯喜欢和青年在一起
1979 年 7 月,邓小平同志登临黄山,应上海复旦大学学生热情要求,同她们一起照相。(来源:新华社)
邓小平同志始终以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
博大胸怀和深邃目光
站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
充分信任青少年,热情关怀青少年
特别是他对青少年的
培养目标、成长道路等方面的
重要论述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
早在 1955 年
接见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时
邓小平同志指出:
" 新中国的青年是敢于向前看的
是生气勃勃的 "
" 我们毫不怀疑青年
是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的将来 "
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会场场外场景及奖章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邓小平同志作
《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其中强调:
" 青年——是我们的未来
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 "
1957 年 5 月,邓小平同志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代表党中央致词
称赞青年是
"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急先锋 "
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会人员合影,前排右一为邓小平同志
进入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同志又多次指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
甚至几十代人
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他认为:
" 青年一代的成长
正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 "
制图:蒋艺源
同时,邓小平同志
还十分重视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
1986 年 6 月 28 日
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
专门讲了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问题
他说:
" 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
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 "
此外,邓小平同志
还多次强调
要对青少年加强历史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等
这些重要论述
都充分体现了
邓小平同志作为伟大的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
关心与爱护
对祖国未来发展的高度负责
两笔捐款
姓名:一位老共产党员
1992 年 6 月 10 日
北京后圆恩寺胡同甲 1 号
两位解放军同志驱车
来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办公室
说是一位老人委托他们
拿来 3000 元为希望工程捐款
工作人员接待之余
细心地向他们询问捐赠人的姓名
但这两位军人却不愿透露
工作人员一再称按照规定
必须留下捐款人的名字
要为后人留下一份责任与爱心的清单
两位军人说
如果一定要留姓名
就写 " 一位老共产党员 " 吧
同年 10 月 6 日
两位军人以同样的方式
捐款 2000 元
邓小平同志捐款收据
后经多方了解
才终于得知这位 " 老共产党员 "
是邓小平同志
最终
这 5000 元捐款被用于
邓小平同志早期工作、战斗过的
广西百色革命老区
让 25 名失学儿童得以重返校园
而这笔款项也改变了
这些受助孩子的命运
周标亮就是邓小平同志
通过希望工程资助的受助学生之一
1992 年
一场意外大火
让周标亮本就一贫如洗的家庭
更加举步维艰
11 岁的她只得在
最渴望读书的年纪辍学在家
一度认为自己此生与学校无缘了
在邓小平同志的资助下
她得以继续在学校上学读书
对于这份来之不易的爱心
周标亮十分感激
当年 11 月 6 日
她代表百色贫困儿童
给邓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
信中写道:
敬爱的邓小平爷爷,您好!当我们得知您以 " 一位老共产党员 " 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赠了 5000 元钱,又得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把这笔钱用于救助我们百色革命老区的失学孩子时,我们激动得哭了。我们感到,虽然您住在北京,离我们好远好远,但您的心与我们贴得好近好近。
书信虽然简短
却载满了 25 个贫困失学孩子的
深情感恩
后来
周标亮回到母校
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
她积极为贫困家庭学生
争取读书机会
并成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
与示范带动下
希望工程得到了
海内外各界的广泛参与支持
老区希望小学学子的成长和发展
凝聚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
关爱与支持
邓小平同志为 " 希望工程 " 题名
2004 年
在邓小平同志诞辰 100 周年之际
邓小平同志的亲属
遵照他的遗愿
把他生前的 142 万元稿费
全部捐献出来
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
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
共同设立了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
回眸邓小平同志
与青少年一代健康发展的点点滴滴
更能激发起
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力量
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一代人要走好一代人的长征路
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擘画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
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我们伟大的祖国
正在一天天走向繁荣富强
中华民族正在
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
斯人已逝,余音在耳
一晃 26 年过去
这个名字在我们心中
依旧没有丝毫褪色
愿我们能从心底
不忘过去峥嵘岁月
向伟人再道一声:
" 小平,您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