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摘要)
一、目标任务
到 2025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走在全省前列。
——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 990 万亩以上、总产保持在 80 亿斤以上。到 2025 年,全市一产增加值达到 600 亿元。
——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到 2025 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达到 2.7 ∶ 1。
——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健全,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乡村治理水平显著跃升。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清单制、积分制普遍推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安宁。
二、重点工作
(一)实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提升工程。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制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保持稳定。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 25 个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千亩示范片,建设一批 " 吨半粮 " 示范点,小麦、玉米单产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做大做强优质大豆和油料产业,优质大豆面积达到 44 万亩、油料面积达到 42 万亩、核桃面积达到 86 万亩。全力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肉蛋奶、蔬菜、果品产量稳中有升,分别达到 200 万吨、495 万吨、185 万吨。
(二)实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全市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71.5%,特色产业 " 万元田 " 发展到 100 万亩,建设一批以连翘、酸枣、花椒为主的特色经济林种植示范基地,新发展经济林 5.6 万亩。聚力打造品牌农业,省级以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到 13 个,省级以上企业品牌达到 10 个。加大科技推广服务,主推技术到位率保持在 95% 以上。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90%。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农业领军企业,建设 10 个产值超 10 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培育 90 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 98% 以上,申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重点打造 10 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三)实施强村富民工程。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功能,加快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突出的 " 领跑者 " 企业。全面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场地租金补贴等政策,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培育高素质农民 9000 人次以上、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 3000 名以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分别保持在 800 家、450 家以上。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完善联农带农利益分享合作共赢机制,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保持在 120 家以上。推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动共同富裕。
(四)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程。紧盯 " 两不愁三保障 " 和饮水安全,严格落实 " 四不摘 " 要求,层层压实各级责任,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支持每个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打造 1~2 个特色主导产业,建设 2~3 个特色产品精品基地。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确保扶贫项目资产监管到位、群众受益。
(五)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巩固农村问题厕所排查整改成果,实现低标准厕所提档升级。健全完善厕所维修、粪污清掏、无害化处理、公厕管护、运行监管 " 五项机制 "。以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以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为重点,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常态化排查整治工作,实现动态清零。持续巩固城乡一体化垃圾治理模式,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面排查和整改农村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动态清零。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推进村庄绿化和美丽庭院创建,新创建美丽庭院 18 万户。大力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活动,支持鹿泉区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 9 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 6 个、示范村 67 个,建设省级森林乡村 45 个,累计完成创建省级美丽乡村 1000 个以上。
(六)实施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质工程。开展 " 四好农村路 " 提升工程,强化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连接,基本实现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20 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全市县城 30 公里范围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行率达到 100%。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8%。加大农村电网投资改造力度,新建改造农村电力线路 4800 公里以上。持续做好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农房建设管理。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推进 5G 网络向重点乡镇和部分重点行政村延伸。健全完善农村清洁取暖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推广新型清洁能源。加强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站基本实现医保、供销、金融、邮政等服务入驻融合。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加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新建、改扩建面积 11 万平方米。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推进县级建设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乡镇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依托农村幸福院、邻里互助点等发展互助性养老。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面达到 " 五个一 " 标准。
(七)实施善治乡村建设工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深入实施农村 " 领头羊 " 工程,全面实行农村党组织分档管理,认真落实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全面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 " 一肩挑 " 人员的管理监督。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 擂台比武 ",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常态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实行挂账督办、销号管理。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持续开展 " 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创建,每个县(市、区)每两年至少创建 3 个以上省级 " 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乡村建设,持续开展 " 星级平安村(社区)" 创建。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方式,推进农村婚俗改革和殡葬习俗改革,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入实施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县级及以上文明乡镇、文明村占比分别达到 85% 和 65% 以上。
三、主要指标
编辑:力洪
责编:杨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