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绝望的文盲 " 这一戏称引起热议,该说法源于某演员在进行电影路演时的表现,当记者提问通过角色得到什么启发或学到什么东西时,该演员表示 " 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
" 绝望的文盲 " 并不单指某一人,一些在流量领域风生水起的年轻演员也被列入 " 没文化 " 行列。网友在寻找这些演员 " 没文化 " 的原因时,通常认为是 " 学历低、不读书、悟性差 " 造成的,但就此将他们形容为 " 文盲 ",冤吗?
拍摄一部电影,从阅读剧本,到与导演交流,再到自己领悟,如果某位演员对影片相关的基本问题 " 一问三不知 ",这是不可思议的。当然,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演员因为性格、情绪或者其他原因,不愿说话,懒得表达。比如梁朝伟、周星驰、葛优等演员,都曾有过惜字如金的时候。现在有演员因为一次采访表现不佳,就被称为 " 绝望的文盲 ",确实有点冤枉。但这种冤枉其实很容易洗脱,只要演技好,塑造的角色令人信服钦佩,就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影视娱乐行业对从业者向来有两种分类,一种是走艺术家路线的演技派,一种是走完全市场化路线的偶像派。当然,不排除有演技与偶像形象兼具的人,但这类演员通常也会被归类于艺术家行列。于是,观众通常会针对不同演员具有不同期待,提出不同要求:演技派的作品是用来反复欣赏、推上经典地位的,偶像派(流量派)的作品是用来一次性消费、打发时间的。
之所以这次有演员被批评 " 没文化 ",在于部分演员 " 跨界 " 了,从流量派一步跨进了演技派的窝里,属于井水冲进了河水中。观众理所当然地会觉得,既然你掉进了文艺的 " 老巢 " 里,就该有所提升,就应脱口而出对角色的认知。被批评的演员以及粉丝们,也没必要觉得被冒犯,优秀的演员,都把终生学习当作自己进步的目标,暂时的 " 没文化 " 或者 " 文化低 ",都是可以纠正与提升的。
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待明星的文化水平问题,简单地将 " 文化 " 与学历、出口成章、知识量足等对应,这对于演员以及表演这个行业来说还是略显绝对。受过高等教育、有表演体系可依赖且擅长学习的学院派演员,成功的几率固然会高不少,但有着丰富的生命体验、曲折的人生经历且拥有转换能力的草根派演员,也一样能够达到 " 有文化 " 的境界。成龙与李连杰代表的功夫文化,王宝强象征的草根形象,赵本山、赵丽蓉的喜剧成就,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是香港电影与文化的杰出代表 …… 类似例子还有许多。
对于文化的认识,演员要保持清醒,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是后天积累,是长期的求知若渴,是因自知起点低而永不满足 …… 知名度不是文化,各种数据不是文化,唯有镜头前的一点一滴,作品中的稳定输出,才可以与文化建立亲密关联。作为演员,如果拥有了谦卑、上进的文化态度,即便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 没文化 " 形象,长期也值得期待。文化会写在脸上,也会传达于口头,更会被影像与时间所记录。
所以,对于部分演员被批 " 绝望的文盲 " 冤不冤枉的问题,答案已经很清晰:如果满足于现状,只想趁年轻挣快钱,没文化是可以的;但如果想把表演事业进行得长久,想得到观众心悦诚服的认同,或者有点想成为 " 艺术家 " 的野心,没文化真的不行。
作者 韩浩月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