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陈玲 记者 梅书华)2023 年 3 月 3 日是世界听力日,也是第 24 个全国 " 爱耳日 "。为了实现 " 人人享有耳和听力保健 ",指导更广大民众学会科学爱耳护耳,做好自己听力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近日,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开展了系列的 " 爱耳护听 " 活动,3 月 2 日,在该院门诊,还组织了专家进行义诊。专家提醒,分泌性中耳炎冬春季多发,学龄前儿童发病率较高,出现听力下降,要及时就诊。
突发性耳聋正盯上年轻人,小心 " 娱乐噪声 "
" 年纪大了耳朵不太好,刚好有专家在,我就来看看。" 义诊现场,不少患者在看见 " 爱耳日 " 义诊活动的标语后,都停下脚步,来看看耳朵。医生凑近患者,提高音量询问相关症状,然后使用便携的电耳镜进行检查。现代快报记者发现,现场除了老年人,也有一些年轻患者。
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听力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刘丞介绍,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熬夜、加班、压力增大等都会对听力产生影响,突发性耳聋这一疾病的发病率正逐步升高且出现年轻化。另外,生活中的 " 娱乐噪声 " 也会对听力产生影响,比如地铁噪声已经超过 90 分贝,通勤时,大家习惯使用耳机,音量会更大,使用时间也较长。而世界卫生组织对听力保健的要求是不能超过 60 分贝,不能超过音量的 60%,时长不要超过 60 分钟。
刘丞建议,保护听力,首先要避免噪声接触,其次不建议采耳,因为外耳道有自清洁的功能,采耳反而会破坏这层屏障,引起真菌感染,或者造成外耳道皮肤破损引发感染。另外,上呼吸道感染容易引发中耳炎,擤鼻涕不要过猛,及时就医。她提醒,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自己的听力状况,出现耳鸣、耳闷,很可能就是听力下降的前兆。
分泌性中耳炎冬春季多发,会导致听力下降
还有一种疾病也会导致听力下降,它就是分泌性中耳炎。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耳科与听力组组长陈智斌介绍,分泌性中耳炎冬春季多发,学龄前儿童发病率较高。原本听力减退的患者合并此病时,听声会更加困难,原先佩戴的助听器效果也不如之前。
近日,门诊上也有不少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一名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就诊前 3 周感染新冠后,有发热、鼻塞、流鼻涕等症状,鼻部症状好转后感觉耳内闷胀、耳鸣,听力也不如从前,和家人沟通变得困难,就来到医院就诊。经耳镜检查,患者双耳鼓膜呈淡黄色,鼓室内可见积液,听力学检查提示中耳炎。通过内镜进行鼓膜穿刺,双耳抽出中量的淡黄色液体,穿刺后患者明显感到闷胀感减轻,听声音也清楚了些。陈智斌提到,根据病史结合鼓膜和听力学的检查,即可做出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必要时可鼓膜穿刺抽液确诊。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伴有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非化脓性中耳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很多感染新冠的患者在感染后的 2-3 周出现听力下降、耳鸣或耳鸣加重、耳闷,压住耳屏后闷堵感可暂时减轻,这种多是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病程超过 3 个月时会转化为慢性,若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继发中耳胆脂瘤、黏连性中耳炎等。
科学护耳主动预防,实现听力健康
陈智斌建议,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在脏水中游泳,游泳、洗头时尽量减少耳道内进水。若有水进入,可将有水的耳朵朝下,单腿蹦跳,水流出后擦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鼻腔鼻咽部的疾病及时就诊。家长应注意观察儿童的听力情况,发现儿童需多次重复听声或回应缓慢时,及时就医,尽早干预,随诊监测。
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卜行宽教授是听力国际副主席、世界卫生组织总部预防聋和听力损失工作组专家,他提到,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耳和听力问题在社区中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而且 60% 以上可以在初级的保健中确定并得到解决。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近年来持续与省内多家医疗机构和社区医院开展全方位的耳科和听力保健合作,为耳和听力保健融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病管理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今后将会继续深耕基层,帮助社区居民更方便地解决耳科保健问题,助力人人享有耳和听力保健。
(摄影 侯雨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