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 日,国网兰州供电公司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签署电力需求响应协议,标志着双方成功将通信基站储能电池的资产潜力转化为负荷调控与降本增效的 " 发动机 ",对实现储能负荷聚合与虚拟电厂构建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5G 基站建设作为国家新基建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根据调研统计,兰州市现有通信基站 6629 座,每座基站根据负荷大小配置储能电池 24 到 48 千瓦,以满足基站在停电期间持续供电至少 6 小时。
近年来,随着 5G 技术普及,各大运营商通信基站密度与能耗呈现爆发式增长,大规模通信基站在调控潜力方面呈现出巨大的资源禀赋,其负荷功耗、散热空调、备用储能均可作为灵活调控资源,同时其智能动环监控单元与中国铁塔运维监控系统可实现双向通信,具有资源聚合的天然优势。
为此,今年 1 月以来,国网兰州供电公司聚焦客户侧储能多元化、智能化特点,主动对接中国铁塔与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讨论通信基站储能电池参与需求响应的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性,挖掘基站备用储能可调潜力。同时,该公司结合通信基站的供电可靠性要求及其运行监控网络,对移动、铁塔相关基站开展现场调研与客户侧负荷控制改造、测试,确定基站在不同通信负荷下的动态备用需求,研究其聚合构建形成虚拟电厂,参与电网系统调控的能力,进一步实现 " 通信配套 " 转化成 " 社会配套 "。
下一步,国网兰州供电公司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各自领域优势,在通讯基站供电规范化、电力需求响应、杆塔资源共享共建、通信技术服务等方面,深入开展广泛合作,重点推进基站储能虚拟电厂建设,加快储能负荷参与需求响应,实现 " 电网有需求、基站有能力 ",支撑用电信息数据共享和需求响应能力建设,并组织开展 5G 基站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助力 " 双碳 " 目标实现。同时,该公司还将重点加强对虚拟电厂分层分区分域动态机制等课题的研究,加快 5G 通信、区块链、储能等关键性技术的深度融合,为 " 十四五 " 期间兰州市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做出更多积极探索。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昕 文 / 图
一审丨编辑 包学枫
二审丨值班主任 刘宇玮
三审丨值班总编 汪文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