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4 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即将在京开幕,备受关注的新界别——由 85 名委员组成的 " 环境资源界 " 首次亮相,引发广泛关注。
这是 30 年来全国政协界别的一次重大调整。
1954 年,二届全国政协设立 29 个界别,其中包括具有特定历史印记的合作社界别;1978 年,五届全国政协取消合作社界别,增加体育界别;六、七届全国政协分别增加了中华全国台胞联谊会和港澳同胞界别;1993 年,八届全国政协为顺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需要,增设经济界,并将港澳同胞分为香港同胞和澳门同胞,达到 34 个界别。
此后 30 年,虽有个别名称上调整,但全国政协界别数量一直保持 34 个。十四届全国政协增设 " 环境资源界 ",将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和 "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 合并为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仍为 34 个界别。
从全国政协成立以来界别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每一次调整都有其时代背景、战略考量,是顺应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科学履职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阶段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要变化,扩大了政协的包容性和代表性,充分体现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科学设置、调整和优化界别,有利于人民政协更好发挥代表性强、包容性大、联系面广的特色和优势,有利于充分体现人民政协的统战组织属性,更好发挥人民政协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独特作用。
中共中央对人民政协界别设置高度重视。2006 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要 " 研究并合理设置界别,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2015 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提出," 在条件成熟时对政协界别适当进行调整 ";2019 年,《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要 " 优化界别设置,增强界别代表性,更好反映各界各方面愿望诉求 "。这些重要意见为人民政协界别设置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 " 五位一体 " 总体布局。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 "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阶段,环境资源成为必须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也对人民政协履职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把一定数量的环境资源领域的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纳入政协组织,增设 " 环境资源界 ",既是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内在需要,可谓应时而变、顺势而为。
85 名环境资源界委员已经做好准备、整装待发,相信他们一定能不负时代所托、人民所盼,充分发挥界别优势和专业所长,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履职舞台上带来全新的气象,绽放夺目的光彩。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