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适合用来采撷的。无论是蹑着脚尖悄然而至的第一场雨,还是起于嫩草之间的熏人欲醉的风,又或是婆娑在树叶间的那一缕缕阳光 …… 它们都心满意足地携着新一年的光阴乍现在你的面前,眉清目秀、婉约细致得惹人怜爱。鸟儿们一定也感知了乐园的回归,它们唱着,飞着,一会儿轻轻地拂过蓝蓝的湖面,一会儿又飞到湖边高高的柳枝,然后再唱,再飞,从它们的婉转歌喉里就能搜集到幸福的音符。
春以温柔的方式开头后,在古代,注重礼俗的人们便会去往东郊,举行盛大的仪式来迎接,来叩拜。读唐朝诗人王驾的《社日》,便觉得很有兴趣:"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仿佛可以看到,在某个春阳西下的傍晚,苍翠繁茂的鹅湖山下,桑树掩映着一排排低矮的农舍,炊烟袅袅于屋顶,农人们呼朋唤友,兴高采烈地饮着米酒,吃着喷香的社饭,让那忽高忽低、饱含着醉意的笑声在这个社日里挥洒,荡漾。
而在我们苗乡,迎接春天的方式就一如唐诗中的那个社日,淳朴厚重,千古未变。社日里必须上桌的当然是用社蒿做成的社饭了。刚立春,风带着温柔的气息从田间地头走过,那时的社蒿还没什么动静。一等春阳连照几日,就会有嫩嫩的社蒿挨个儿一茬接一茬地拱出青青的脑袋。于是,人们就会走上田埂,走进桔园,走向山坡,四处可见它们浓浓淡淡的采社蒿的身影。社蒿喜欢蓬松的土壤,喜阴,多以沙地为友,叶片有些像羊齿,茎或绿或红,但以红的最好,因为红的气味更富有原野的馨香味。社蒿性味苦寒,有很好的药理作用,能治疗和预防伤、痨、疟、痢、痔等多种疾病。
采撷社蒿的过程是需要十足的耐心的。社蒿必须是长得鲜嫩的,而且要叶肥,茎厚,这样就得到处找寻。加之它常与那些星星点点的野草闲花为伍,采时还得蹲下身子,仔细分辨,一根根地用手指甲去掐,不一会儿指甲便被社蒿的汁液染成绿色,一些社蒿的纤维有时也会刺得手指缝发疼,埋着头要采撷不少时间,直到脖颈发胀,腰腿酸麻。人们将社蒿采撷回家,洗净了剁碎,揉尽苦水,需要放于锅中慢慢焙干。焙干时,灶膛里的火不能烧得太旺,得以文火伺候。社蒿是第一原料,第二原料便是用冷水浸泡了一天一夜,然后沥干了的粳米和糯米,比例通常是 3 ∶ 7 的配合。再把熏得香香的腊肉切细和社菜同炒,使社蒿的香味渗透均匀,再添上和社菜同时采来的切碎了的野葱,适量放盐,最后把焙干的社蒿掺和在一起,微火用蒸桶蒸熟即可食用。
蒸熟的社饭松软可口,社蒿的嫩绿也早在焖蒸的过程中丝丝浸入米粒,这样,一笼子的社饭就通体晶莹碧绿,芳香扑鼻,令人一见就眼馋。在宾主没有入座前,如果实在抵挡不了诱惑,大人是允许小孩子用洗净的手从蒸桶里捏上一团,暂时一饱口福的。这蒸好的社饭耐放,只要通风,放上个十天半月都没问题,而且是越炒越香。在吃社饭前,苗家人会烧纸钱,洒米酒,祭土神,祭祖先,念叨远方的亲人。去年过春节,远在江西工作的哥哥回家省亲,母亲念叨他多年没有吃到家乡的社饭了,元宵一过,就瞒着我们兄妹三人跛着脚和父亲从山上采来满满一筐社蒿,连夜为哥哥做了饯行的社饭。一家人围坐桌前,门外是人世间的浮华,门内是可亲的灯火,嚼着母亲做的社饭,哥哥在社蒿的清香里闻到了浓浓的亲情,浓浓的乡情,而这,也就是他心里的春天最温馨、最绚丽的开始。
社饭不光是自家人吃,主人还会热情地邀约亲朋好友、甚至过路人,一起来吃,人越多,吃得就越有欢乐气氛。如果被邀请的亲朋好友一时不能赴约,一待自家饭毕,主人就会慷慨地盛上一大钵子亲自送到那些不能赴约者的家里去。这时,社饭便随着盛它的陶瓷钵子,走出小巷,走过竹林,转过田边,它那香味,也便袅娜于原野和村庄了 ……
来源 《贵阳日报》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