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楹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大瑰宝 , 为名胜、祠庙、廨宇、学校等 " 补柱 " 必不可少,名士佳联往往妙趣横生,散发着一种淡淡而悠远的墨香。而一地对联集成,则是一方人士学养的 " 晴雨表 ",以一个截面体现出一方水土文化、文学发展的整体水平。
黔联,也不例外。
贵州虽然建省较晚,但六百年间却也积淀了相当厚重的联语文化,尤其是 " 清联 " 盛放的二三百年间。作为省会城市,历史上,贵阳乡贤刘韫良的《壶隐斋联语类编》(简称《联语类编》)、司炳煃的《宁拙堂楹联汇集》(简称《楹联汇集》)、向义的《六碑龛贵山联语》(简称《贵山联语》)等几部联语汇编,均代表了当时的黔联水准,展示黔联矩阵整体面貌,洵为珍贵。
刘韫良的《壶隐斋联语类编》
贵阳地标性古建筑甲秀楼,有一天下闻名的长联,立意高远,出典讲究,气势磅礴。
悬挂在甲秀楼正门的长联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粵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起中原半壁。却好把乌蒙箐扫,马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里,锦绣山川。漫云筑壤偏荒,艰与神州争胜概。
数十仞高凌半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靖且兰,宗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淹几辈,消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岚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洲咫尺,频呼仙侣话行踪。
提起这副跻身 " 全国三大名联 " 且位居第二的贵阳甲秀楼长联,不能不提到楹联大师刘韫良。
刘韫良(1844- 约 1918),亦作蕴良,字玉山,号丽珊、我真氏,贵阳府贵筑县人。同治六年(1867)中举,十年(1871)进士,次年选庶吉士,十三年(1874)散馆改云南恩安知县,光绪十五年(1889)在筑行医及以授徒为业。宣统元年(1909),与独山杨映云等在贵阳创立中医学堂。民国六年(1917)在贵州省息烽九庄桐枝开馆授徒,寻卒。著有《壶隐斋诗集》二十卷、《牂牁群苗杂咏》一卷、《牙牌令》二卷等,惜不传。" 壶隐斋 " 为其书斋名,也表明其 " 乾坤一壶间 " 的人生哲学。
光绪三十三年(1907),刘韫良在贵阳手抄其所撰楹联,成《联语类编》,计 2998 副。
《贵州文史丛刊》2000 年第 3 期,发表贵阳市志办龙尚学所撰《刘韫良及其 < 壶隐斋联语类编 >》一文,从文献的角度,阐述了刘韫良的生平和楹联创作。刘韫良是贵阳楹联界名流,也是黔联大家,仅一副 " 甲秀楼长联 ",即可窥其黔联风流。即便放诸全国,也是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
司炳煃的《宁拙堂楹联汇集》
司炳煃(1851-1931),字煜兹,晚号戆斋老人,贵州贵阳府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中举。以大挑二等选授桐梓县教谕,历任开泰、仁怀各县教谕,并仁怀县怀阳书院山长,修文县龙岗学堂教习等。光绪三十三年(1907),以盐大使分发云南,历任楚雄等处厘务。辛亥革命后官遂废弃,寓居昆明。民国八年(1919)秋返黔还家。著有《宁拙堂诗》十卷,附集二卷等。
《宁拙堂楹联汇集》内页
司炳煃性格刚劲,为人正直,读书著述皆勤。在黔中任教职近 30 年,司炳煃几乎每到一地,都留下了诗文和楹联。" 宁拙堂 " 为其书斋名,也是其 "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朴毋华 " 的一种为 " 联 " 态度。为联者匠心。司炳煃在《楹联汇集 · 例言》中认为 " 联语须切地、切时、切人、切我,有看去无奇而恰费匠心者,以切地、时、人、我故也。" 在他看来,联语与诗、与文,文体有异,而义无殊异。
黔中先贤陈田,曾将其与 " 西南大儒 " 郑珍相提而论:" 捧读大作,奇突之观,动心骇目,每进愈上,当与柴翁(郑珍)代兴矣 "。
后世乡贤龙先绪论及其诗、联风格,有言:" 古雅奡岸,得之昌黎(韩愈);奇诡幽怪,得之昌谷(李贺);险僻艰涩,得之玉川(卢仝);生新硬瘦,得之山谷(黄庭坚);旷达豪迈,得之东坡(苏轼);雄浑奔放,得之放翁(陆游);其沈郁盘折,则直宗法于浣花诗老(杜甫)"。
如此评价,可谓恰如其分。
向义的《六碑龛贵山联语》
原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向义辑录的《贵山联语》一书,1923 年由贵阳文通书局出版。名为 " 贵山 ",实则放眼全省,是一本较为全面反映贵州省古代联语文化的集成,殊为难得。
向义(1892 — 1970),字知方,贵阳人。贵州优级师范大学堂毕业,原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精于文字学,熟谙贵州文史。
向义的居所早年斋号为 " 六碑龛 ",中年斋号为 " 六碑堪 ",晚年斋号为 " 青花十砚斋 ",其所辑《贵山联语》一书,以早年斋号冠名之。《贵山联语》一书的面世,得到了当时学界名流的极高评价。时人张靖叙评价 " 栖心玄远,嗜古若渴,乡邦文献,尤所究心,…… 披炼群金,冶为一鼎,古抱孤襟,尤可敬矣 "。
向义一生 " 嗜痂成癖,信而好古 ",痛惜 " 文艺改进,趋于写实 " 之后,认为 " 千载美文,几成绝学 "。于是 " 数岁以来,久劳谘访 ",一路 " 车辙所至,搜讨尤勤 ",乃有《贵山联语》之大成,终得 " 佳话流传,奇文以共赏 "。当然,也有 " 恨吾生也晚,不见古人 ",而 " 寺观荒芜,楹帖毁去 ",继而 " 兵燹而后,供爨为多 "" 僧侣无知,遗老殆尽 " 的无尽缺憾。
因为向义当年的穷搜博采,保留下了今天已经难得一见的古代贵州大量珍贵的楹联文献。早在 1918 年至 1923 年间,向义历五载而得五千余黔联,洋洋洒洒,蔚为大观。1923 年,向义将其所收集到的贵州 " 联语 " 分类辑录,编为胜迹、祠庙、廨宇、学校、庆贺、哀挽、会馆、义园、坊表、戏台、杂录、外集 12 类。又将 " 祠庙 "、" 哀挽 " 分为上下集,排为 14 卷,另附 " 论联杂缀 "1 卷。
《贵山联语》所辑录,上起明季中叶,下迄民国初年,时间跨越三个时代,计四五百年,地域则遍及黔中。向义认为,四五百年间,楹联可分为 " 神、逸、妙、能 " 四品。神品," 神韵自然 " 者。逸品," 冲淡、清奇、飘逸、疏野 " 者。妙品," 高古雄浑,豪放旷达,流动含蓄,风骨悲慨 " 者。能品," 典雅劲健,绮丽遒练,缜密细切,沉着委婉 " 者。向义认为," 能品以下,等诸自郐,复何取焉?" 意即 " 能品 " 以下,不足取。换言之,能入其 " 法眼 " 者,均为 " 能品 " 以上。由此可看出其所刊行《贵山联语》的整体水平。
向义先生家人珍藏的 《贵山联语》一书
综考贵州历代联语后,向义认为 " 堪称神品者 ",黔中 " 寥寥无几 "。对贵州楹联作家,向义则认为 " 吾黔流传联语,可称作家者,不过数人 "。向义所指 " 数人 ",即汪仙谱、易笏珊、赵铁筠、罗苏溪等。但按其界定,此数人的水准也尚难以达到 " 神品 " 的高度。
向义在《贵山联语》辑录中,采用的是 " 因人存联,因联存人 " 之法。在今天来看,这种方法也是相对科学的。存人则存联、存联则存人,最终人联俱存,成为研究贵州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本工具书。
向义还特别注重黔联的理论研究。其所作《论联杂缀》也颇值得关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1989 年第 2 期,发表刘河所撰《< 六碑龛论联杂缀 > 缕析》一文,《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 年第 1 期,发表刘河所撰《< 六碑龛论联杂缀 > 浅说》一文。刘河认为,向义所撰《论联杂缀》,为后人鉴赏联语、研究联语、创作联语提供了一系列理论指导,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 珍宝 "。值得一提的是,向义首次在全国创立的 " 清联 " 理论,至今依然是独树一帜的。
正是有了刘韫良、司炳煃、向义等诸多前贤的乡邦文化情怀,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相继奋起,接力 " 文化拯救 ",光大民族精粹,才得以保留下《联语类编》《贵山联语》《楹联汇集》等灿然可述的楹联文献遗存集成,为今天贵阳乃至贵州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石。这是文脉的薪火相传,也是文化的锦绣 " 情怀 "!
来源《贵阳晚报》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