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5 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其中 " 就业 " 成为此次报告的高频词
出现多达 20 余次
而提到就业
35 这个敏感的数字
便总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近年来
"35 岁就业门槛 "
持续引发热议
关于年龄歧视的话题
不时成为舆论焦点
35 岁仿佛是一扇玻璃门
使一些人面临着
求职难、流动难
晋升难、再就业难
35 岁危机甚至还有提前的迹象
你是否有过疑问:
" 找工作时单位普遍要求 35 岁以下
那 35 岁以上的人都干什么去了?"
" 明明我工作那么努力
为什么处境却越来越艰难呢?
体力、脑力都拼不过 20 岁出头的新人 "
" 马上就要 35 岁了
可公司非管理层基本没有 35 岁以上的人
我会不会被公司找借口裁掉呢?"
"20 多岁的时候
不想过那种一眼能看到头的日子
但如今眼瞅着到了 35 岁
却无比期待稳定的工作 "
全国总工会
2022 年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
35 岁至 39 岁年龄组职工中
有 54.1% 担心失业
70.7% 担心技能过时
94.8% 感觉有压力
均是各年龄组中比例最高的
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 2020》显示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35 岁以下从业人员占 64.6%
细分行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占 70.4%
多家数据平台显示
35 岁及以上程序员
仅占据行业总人数的 9.4%
35 岁以上主播仅占 7%
一些企业认为
35 岁意味着工作热情和工作精力下降
习惯收割青春红利的 " 掐尖 " 方式
而忽视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
人力支撑和资源经验储备
35 岁危机甚至还有提前的迹象
据媒体报道
一些企业在招聘时
将 30 岁划为年龄上限
使得不少求职者因为超龄
在应聘时屡屡碰壁
"35 岁职场危机被提前 "
也由此引发热议
建议对 "35 岁职场门槛 " 增加监管处罚
"35 岁本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不应该成为被边缘化的对象。"
全国政协委员、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蒋胜男建议政府
鼓励在职学习
为年龄较大的劳动力
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同时
国家可以出资加强职业培训
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
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
已连续数年关注 35 岁职场门槛
吕国泉称
"35 岁 +" 遇到职场门槛
与社会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造成就业市场恶性内卷
劳动者只能趁年轻赚快钱
没有时间精力提高职业技能
导致人力浪费与人才断层
因此
要强化法律制度保障
明确就业年龄歧视判定标准
增加监管处罚可操作性
对各年龄段劳动者给予平等就业保护
要求用人单位不得将年龄
作为招聘、晋升或辞退的红线
对用人单位年龄限制的做法
加强劳动行政监察和群众监督
加大惩处力度
此外
吕国泉还建议
机关单位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探索放开公务员考试 35 周岁限制
多地放宽 " 公务员 35 岁年龄限制 "
对于 "35 岁就业门槛 "
网友们深有同感
许多网友呼吁
" 打破‘ 35 岁就业门槛’ "
备受关注的 " 公务员 35 岁年龄限制 "
今年多地有了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
在 20 余个已公布
公务员报考信息的省份中
河南、贵州、天津、湖北
江西、广西、四川
云南、重庆、内蒙古
近些年放宽了部分岗位的年龄限制
但这些放宽政策
多面向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和
博士研究生(非在职)
河南今年省考公告写明
除对年龄有特殊要求的职位外
对 2023 年应届硕士
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
放宽到 40 周岁以下
(1982 年 1 月以后出生)
天津、内蒙古、广西、重庆等地
在公务员招考中指出
2023 年应届硕士研究生和
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报考的
年龄可放宽到 40 周岁
(1982 年 1 月以后出生)
职场年龄歧视或是三输局面
将年龄作为招聘门槛
对劳动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
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张艳华分析说
对劳动者而言
年龄歧视有失公平
不利于其职业长远发展
对企业而言
歧视性用工可能会将真正有能力的劳动力
挡在企业门外
而一旦劳动者无法顺利进入职场
会减少劳动力供给
导致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上涨
对社会发展而言
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
人口日益老龄化的背景下
不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
也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根据劳动法,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就业促进法中也有规定,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以及职业中介机构
必须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不得实施各种就业歧视。"
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雨琦说
在相关法规中
虽然没有明确将年龄歧视列为就业歧视
但是已经为反就业年龄歧视留下了空间
来源:中新经纬综合自央视网、红星新闻、中国新闻网、工人日报等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