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陆文杰)常州是一座幸福指数高的城市,这种幸福感真真切切,浸润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近年来,常州持续聚焦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紧紧围绕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把一张张 " 民生清单 " 变成 " 幸福账单 ",一件件 " 需求问卷 " 干成 " 满意答卷 ",把群众的呼声变成幸福的掌声。
△环太湖路 俞志成 摄
绿色铺就最美幸福底色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常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用绿色铺就幸福常州最美底色。
常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长江大保护,沿江 1 公里范围内危化企业全部关停,打造水清岸绿、可感可亲的最美岸线,沿江生态环境发生转折性变化,在破解 " 重化围江 " 难题中打造了 " 常州样板 "。
去年,常州的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是全省唯一一个空气质量五项主要指标全部改善的城市,其中 PM2.5、PM10、优良天数比率改善率全省第二,二氧化氮、臭氧改善率全省第一。空气质量达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优,综合指数改善率全国第五。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双达标,太湖治理第十五年实现 " 两个确保 "。获批全省唯一 " 危污乱散低 " 出清资源配置改革试点,盘活批而未供土地 1.3 万亩、低效用地再开发 2.5 万亩。新改扩建公园绿地 92.7 公顷,建设口袋公园 28 个、绿化精品道路 21 条、示范幸福河湖 32 条。
2023 年,继续聚力加快绿色转型,让未来发展更可持续。
常州将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洮滆片区生态修复,推进 " 生态岛 " 试验区、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推动溧阳、金坛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融合发展,打造全域 " 幸福河湖 ",新改扩建公园绿地 70 公顷,全力冲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快完善碳达峰碳中和 "1+1+N" 政策体系,深化碳管理体系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
△建立医养结合新产业 常州市卫健委供图
共同富裕为幸福添成色
用心用情发展民生事业,群众生活更有质感。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常州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面打响 " 六个常有 " 民生名片,打造共同富裕市域样板。
2022 年,常州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和创业空间,城镇新增就业 11 万人,扶持创业 2.4 万人,持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 " 清零 "。在全省率先试点供销促进共同富裕行动。对口支援协作合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常州安康东西部产业协作获评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和全国第一批社会帮扶典型案例。" 一老一幼 " 关爱加码,新建镇(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 10 家、社区老年助餐点 60 个,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2500 户;开办幼儿园托班 122 个,新增托位 2370 个。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 1000 元,居民医保和大病保险实现市级统筹," 常州惠民保 " 成为全国优秀案例,长期护理保险惠及超 2.6 万人,发放退役军人优待证 11.3 万张。
教育医疗提质增效,新改扩建学校项目 100 个,新增学位 3.8 万个,南航天目湖校区南区、江苏理工学院新校区开工建设,全国唯一的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实验区落地常州;新增三甲医院 3 家,新改扩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8 家,成立南医大常州医学中心,获评 " 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 十强城市,全省唯一获评 " 江苏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市 "。
2023 年,常州将着力稳就业促创业兜底线,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10 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 5 万人,援助困难群体就业 1 万人,扶持创业 1.2 万人,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 7 万人次以上。新改扩建学校 78 所,增加学位 3.1 万个。新改扩建普惠托育机构 10 家,幼儿园新增普惠托班超 170 个。为 15 万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持续扩大惠老助餐服务覆盖面。构建 15 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建成市二院阳湖院区二期、市儿童医院新建等项目。
△青果巷二期夜演 姚建国 摄
城建改造凸显宜居特色
此外,常州今年还将实施老城厢复兴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季子文化展示中心建设,统筹推进大观楼和止园复建、大庙弄片区历史风貌改造、塔寺园片区提升,谋划实施青果巷三期、约园开放,研究推动三堡街—西直街、南河沿、锁桥湾等地段有机更新。按照 " 综合改一次 " 模式,实施老旧小区改造 98 个,推动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实施中心城区路网完善工程,打通一批断头路、丁字路,完成一批交叉路口改造,强化市区公共停车资源的统一管理,新增公共停车泊位 1 万个以上。持续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宜居农房 1.4 万户,深入推进茅山老区乡村振兴帮促三年行动,缩小城乡生活品质落差。
△锡剧《烛光在前》荣获文华大奖 常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精神文明书写常州本色
作为一座幸福的共富城,常州老百姓的口袋富足了,精神文明也要富起来。
常州,是 " 全国文明城市 " 中的优等生。2011 年摘得这块金字招牌后,已经 3 次顺利通过复评荣膺全国文明城市 " 四连冠 "。2017 年,溧阳市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名单,这使常州市成为全国首批全域文明城市。
历史的底蕴、时代的痕迹、文化的气息在常州人的幸福日常里交织相遇,滋养出新的文化基因,共赴未来。
去年是常州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一年,文体工作再创佳绩,广播剧《谋将来永远幸福—张太雷》、原创锡剧《烛光在前》分别荣获 " 五个一工程 " 奖和 " 文华大奖 ", 设立并颁发首届高晓声文学奖。第 20 届省运会参赛成绩居全省第三。获评 " 江南美食之都 "、2022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今年,常州启动了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加快建设三星村、寺墩考古遗址公园,全力推进焦溪古镇修缮保护和联合申遗。举办中国工业旅游大会、全国文化和旅游夜间经济论坛等活动,擦亮 " 百馆之城 "" 工商名城 "" 常州有戏 "" 江南美食之都 " 等品牌形象。
常州坚持首创必成、首战必胜,打响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攻坚战。实施道德讲堂建设 " 双百行动 "。加大优质文艺产品供给,组织创作 15 件重点示范性文艺作品;打造 " 中吴文化艺术周 " 文化惠民品牌矩阵,推出十大惠民活动,配送千场惠民演出。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常州市第 16 届运动会。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 八连冠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