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03-07
在南通,700多万人口中每3个人就有一名志愿者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莹 严君臣)" 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迷茫中我是一颗星 ……"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江苏南通,这曲《莫问我是谁》人人会哼,户户传唱。但行好事,莫问是谁——是流淌在这片江海大地上的大爱基因。

捐资助学不留名引发全民效仿的 " 莫文隋 "、" 慈善双雄 " 吴锦泉和胡汉生、走出 7000 多公里 " 爱心邮路 " 的 137 名乡邮员、海安宁蒗支教教师群体 …… 精神文明之花长盛不衰,孕育出崇德向善生生不息的力量。

2003 年,精神文明 " 南通现象 " 获评当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 莫文隋 "" 爱心邮路 " 等相继被中宣部作为全国精神文明重大典型。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如今在南通,700 多万人口中每 3 个人就有一名志愿者。

△ " 磨刀老人 " 吴锦泉 王俊荣 摄

但行好事 " 莫文隋 "

2 月 4 日,南通市区一辆宝马车坠河,驾车路过的男子义无反顾跳入冰冷的河水中,与另一位好心人合力砸碎挡风玻璃成功救人。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火遍全网,也让江苏南通再次以温暖的形象出圈。

英雄不留名。营救结束后,两人默默离开了现场。当相关部门几经辗转找到他们时,两人都十分低调,表示只是举手之劳,做了应该做的。

" 莫文隋 " ——是 " 莫问谁 " 的谐音。二十年来,以 " 莫文隋 " 为代表的精神文明 " 南通现象 ",是 " 雷锋精神 " 在南通的生动实践和时代映像。

1995 年 3 月,原南通工学院的一名贫困学生意外收到一笔 100 元汇款。此后,这笔署名 " 莫文隋 " 的资助款每月都会寄来。

当地一度发动了在全市寻找 " 莫文隋 " 的活动,并唤起了全民争相学习、效仿 " 莫文隋 " 的热潮——捐助孤儿院的 " 吴铭 ",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 " 魏群 ",以及 " 任友情 "" 栾馨仁 " 等层出不穷,行好事不留名在南通蔚然成风。

1998 年 3 月 31 日," 全国学雷锋月 " 最后一天,一个 " 好人组织 " ——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应运而生。聚沙成塔、涓滴成河,20 多年间,江海志愿者遍布南通城乡,从首批的 34 人,发展到现在 251 万人,每 3 人中就有一名江海志愿者;南通全市拥有 6648 个志愿服务组织(队伍),服务总时长超过 2 亿小时。

从此,镌刻着 "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 的志愿精神在江海大地生根开花。

△刘宏燕(左二)在做志愿服务

凡人善举绘就文明底色

向善的种子,其实早早地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百年前,先贤张謇办实业,兴教育,倡导 " 做一分是一分 "" 与草木同生却不与草木同腐 "" 虽牛马于社会而不辞也 " 的草木精神、牛马精神。

但行好事,莫问是谁——当乐善好施成为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信念,当凡人善举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真善美便在一个城市遍地开花。

弓腰扛背、栉风沐雨,他们为远方的陌生人带来生活的希望—— 14 年间,修车老人胡汉生辛勤守着数平方米小摊,把修理自行车赚来的 10 多万元血汗钱,全部捐出来做善事。如今已经年过九旬的吴锦泉,多年来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走街串巷为人磨菜刀、剪刀。用汗水换来的一枚枚硬币,他悉数积攒下来,一次次为汶川、玉树等灾区捐款。

倾尽所有,以心换心,他们无私奉献自己,为他人的人生点亮一盏明灯——在敬老院的 16 年间照顾 83 名孤寡老人,资助 21 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50 多年来,江苏最美志愿者刘宏燕把做好事当成了生活。她牵头组建了海安市鸿雁志愿服务大队,带领 1000 多名志愿者学雷锋、做好事;如东县城中街道办事处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沈亚秋,像对待自己亲生父母一样,20 多年来悉心照顾着公公婆婆、丈夫已故女友的父母、丈夫的伯父伯母三对老人。

随着短视频时代的来临,更多的凡人善举为人所知晓。拾捡前车垃圾的最美车主朱盼盼、在寒风中徒步 5 小时将捡到的手机送去派出所的拾荒老人张大成、通过电话救人的 120 接线员庄林林 …… 一个又一个来自南通的名字登上热搜,正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凡人善举 , 让网友们从感动到群起效仿,也正是这些生活在身边的 " 你我他 ",成就了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

截至目前,南通共有 9 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2 人获江苏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44 人(组)登上 " 中国好人榜 ",275 人(组)登上 " 江苏好人榜 ",累计当选 " 中国好人 "" 江苏好人 " 数量位居全省 " 第一方阵 "。

△如皋 " 泰慕士爱心妈妈 "

大爱微光成燎原之火

随着时代的发展," 莫文隋 " 也由一开始的 " 但收关爱,莫问是谁 " 而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在距离江苏南通千里之外的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第 11 批海安宁蒗支教团的 20 位名教师扎根在这座高原小城,支援当地教育事业。从 1988 年至今,海安先后派出 228 名教师、310 人次,从黄海之滨奔赴彩云之南,他们克服远离家乡、高原气候、语言障碍等各种困难,守在滇西小城的三尺讲台上,硬是把这个高考常被 " 剃光头 " 的地方变成当地的教育强县。

这持续 30 多年的支教接力,改变了山区孩子们的命运。在民族中学连续毕业的四届 " 海安班 " 学生中,有 4 人考取清华北大,一半以上被复旦、同济、武汉大学等名校录取,一本达线率超过 95%。支教教师群体也被授予江苏 " 时代楷模 "、全国 " 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 等称号。

薪火相传,爱心的接力棒一代代传承。如皋有这样一条 " 爱心邮路 ",自 1998 年以来,如皋 137 名乡村邮递员,在 7300 多公里的乡间邮路上,结对帮扶了 300 多位孤寡老人;如东税务 " 爱心妈妈 " 团队,自 1994 年起,对身处困境的儿童从经济上资助、生活上帮助、成长上扶助,累计资助 700 多万元;南通出租总公司 " 珍珠黄 " 爱心车队每年准时集结,采用 " 点对点 "、街头流动、临时应急等 3 种组合模式,为出行不便的考生提供志愿服务。

在 " 好人文化 " 激发下,对善心美德的崇敬追求,在江海大地遍地开花。一个个爱心团队、公益组织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组建起自己的爱心 " 品牌 ",全市各类典型参与各类公益组织的人数占比在 70% 以上。

新时代的 " 南通莫文隋 " 们,已成为南通这座城市的 " 文化符号 "" 人文名片 " 和 " 文明标签 ",焕发出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 好人之城 " 的 " 永动力 "

从我做起,从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做起;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群人再到百万大军。" 雷锋精神 " 在新时代已如星星之火,播撒在江海大地的各个角落。仅仅去年,南通全市新增志愿者人数达 2.7 万人,开展志愿服务 18.06 万场次,服务群众 1594.89 万人次,服务时长达 4839.49 万小时。

2022 年 7 月 4 日,《江海志愿服务驿站标准化建设实施办法》正式发布。南通以此为标准,推动志愿服务进城乡基层、到百姓身边,并对志愿服务站点统一标准、规范化管理,实现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公共文化设施等区域志愿服务标准化站点全覆盖,绘就江海志愿服务标准化站点 " 一张图 ",推动志愿服务向规范化、社会化、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汇聚起共建慈善之城的强大合力。

" 每月一区域,每月一接力,每月一主题。" 自 2021 年 3 月起,南通全市创新开展志愿服务大接力活动,真正把志愿服务资源下沉到基层——

海安市在 5000 多个村民小组全面建立志愿实践点,积极推进 " 志愿之城 " 建设;如皋市深耕队伍建设、阵地拓展、项目培育,打造 " 有志在皋 " 志愿服务品牌;如东县 67 个志愿服务交易项目签约,总交易额 105.14 万元;启东市在全市统筹打造 347 个 " 爱心驿站 ";崇川区积极探索 " 一圈两带 "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格局;海门区打造志愿服务联盟,在区、镇层面分别建立慈善分会工作联盟;通州区 " 童声里的中国 " 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基地通过小手牵大手,弘扬志愿精神;开发区建立了 " 莫文隋 " 志愿文化展示区,定期开展理论宣讲、科学普及等各类教学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活动 50 余次,总覆盖人群超 20 万人次。同时,南通市积极动员全市广大党员主动到所在社区、共建社区进行 " 双报到 "。目前,全市已有 58047 名机关在职党员赴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

" 志愿活动人人可为、处处可为,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时尚,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 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盛慧琴说。江海志愿者,让美德善行融入生活。志愿服务接力跑,不仅跑出一道道文明新风景,更把 " 软功夫 " 转换成 " 永动力 ",带动南通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全力追赶超越,让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