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日本著名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和心理学家信田小夜子关于女性话题的对谈,结集为《身为女性的选择》一书出版。在 " 三八节 " 读这样一本观点犀利,直面女性生活,探讨爱与性、独立、婚姻、家庭暴力等诸多现实话题的书,会给读者带来什么不一样的思考吗?
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与心理学家信田小夜子,在书中开始了一场女性主义的极限课堂,展开一场关于婚姻制度与当代女性面临的社会现实的深刻对话,畅谈爱与性、婚烟、独立、男人、母女关系等女性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话题。两位 " 女性的盟友 ",分别从社会学统计数据与女性的心境出发,以各自的观察和研究经验,敞开心扉,展开尖锐问答。两位学者凭借独到的观点和犀利的语言,鼓舞女性找到自己,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
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中的这些金句:
关于婚姻:
对男性来说,婚姻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现在对女性来说,婚姻的意义也在向它靠拢。这是一件好事。
婚姻并不是非经历不可的事情,一旦有了这样的观念,人就有余力去思考:什么才是好的婚姻?什么才是好的家庭?
我认为婚姻是一种制度。两个人不知道婚姻是制度而进入了制度,便是结婚。人们因为年轻气盛走进去,结果面对的却是一种制度。
爱情观:
尤其是女性,应该是把婚姻这个台阶当成了往后人生的保证。虽不知道她们是否具备将性的使用权让渡给单独个体的意识,但是," 他只有我一个人 " 的快感使人更加陶醉于婚姻,再加上重启人生的幻想,就形成了结婚意愿。
在那之后,他们还是会忍不住去烦恼。比如 " 婚后还有恋爱吗?"" 夫妻之间的情爱有可能恢复吗?" 都是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作茧自缚、自作自受的烦恼。明明只要去掉前提,就不会再有烦恼的理由。
啃老 / 看护:
现在,父母亲掌握着极大的资源,孩子们也很现实地明白依靠父母生存最有利,他们丝毫不打算放开这个资源。
子女对啃老的行为丝毫不觉得内疚,反倒带有 " 啃老是为了老人好 " 的看法。因为他们早已看透,父母想紧紧抓着自己不放这一点。
人们对自己的子女,不也是有条件地关爱吗?符合期待就给钱,不符合期待就甩手不管。他们对自己的父母,算盘打得就更响了。
育儿 / 亲子关系:
急忙步入婚姻的人们,其育儿情况也很值得研究。他们热衷于培养不费事的孩子,心里盘算着 " 等我四十岁了定要东山再起 "。
从数据上看,完成育儿后的所谓回归社会的时间正在逐年缩短。每个人都想尽快回归社会。
学校的价值渗透到家庭中,父母以教育者的目光对孩子进行相对化评估。若真的变成这样,孩子在家庭中就会失去立足之地。因为这个时候,家庭就变成了跟学校一样的 " 职场 "。
家庭:
家庭实际并非由实体,而是由仪式组成的,但很多人误以为它必须存在实体。
我们一直都生活在不希望强调 " 不一样 " 的家庭文化中。这时,一旦眼前出现了 " 不一样 ",就会产生恐惧。
父母亲的加害性其实是父职和母职的加害性,并非碰巧成为父母亲的人所具有的人格加害性。比如在大学这个制度中,不论其人格,只要站在导师这个位置上,就具有加害性。因为那是发生在制度中的权力关系。
男性观察:
无论多么糟糕的男人,最后都有一个女人跟随他,世上真有这等好事吗?只能依赖那种故事生存的男人,究竟算什么?不就是依靠比自己弱小、比自己弱势的性别来确立自身吗?
我认为男性的确不会把女性的话语识别为信息。假设一对夫妻在吵架,妻子对丈夫倾诉了自己的不满,丈夫则满脸忧愁地听着,等待暴风雨过去。他听见了妻子的声音,但没有去识别妻子的话语。妻子说啊说啊,最后因愤怒而筋疲力尽,不再说话。等到暴风雨过去了,满脸忧愁的丈夫就会说:" 去吃点好吃的吧。" 说白了,二者之间连吵架这种沟通方式都从未成立过。
自恋 / 保养 / 消费成瘾:
若没有他人的认可,自恋就不成立。正因如此," 无人关心的我 " 就会消费金钱购买关心,于是有了保养产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