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鹿伟 李鸣)如何让古老非遗焕发新活力?2023 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紫金文创研究院研究员刘忠斌建议,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推动非遗数字化进程,促进非遗的保存、传承与传播," 必须牢牢守住非遗的‘魂’。"
△刘忠斌 曹伟 / 摄
不能 " 重技术、轻文化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与热门游戏合作,推出七夕皮肤 " 王昭君 - 乞巧织情 ";在数字淮剧有声屋里,戏迷可以唱听海量经典曲目、定制专属有声明信片、在迷你戏亭随心哼唱,感受听、说、学、唱于一体的沉浸式淮剧体验;VR 技术、数字化信息档案存档等应用,第三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给 " 非遗 +" 带来无限生机 ……
近年来,数字化助力非遗破圈重生,但也存在不足。比如,重视 " 炫技 ",只追求具有视觉冲击力,没有涉及非遗背后的内层逻辑与文化内核。
在刘忠斌看来,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面临的困境,体现在数字化进程中 " 重技术、轻文化 ",缺失非遗传承人与拥有者的参与,以及缺乏对社会效应、经济效益的思考这三个方面。" 加强非遗数字化的研究、促进非遗数字化的应用,是非遗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必须牢牢守住非遗的 " 魂 "
刘忠斌提出,针对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这一议题,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以及智库平台等在非遗的数字化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非遗的深度融合,实现非遗数字化的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
" 长期以来,非遗的传承与传播主要依靠‘师带徒’延续,面对面的亲授是主要方式,非遗的‘灵魂’存续于传承人的头脑中,而缺少基本的数据资源,这让非遗传承和传播受到局限。" 刘忠斌建议,从完善基础数据采集开始,逐步建立起非遗数据资源体系。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刘忠斌也强调必须牢牢守住非遗的 " 魂 "," 人工智能在非遗中的应用,可以让非遗的传承和传播更高效、更直接、更便捷,但如果过分依赖技术、偏面追求现代化,可能会使非遗的传承和传播误入歧途。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了。"
数字技术应用要直击痛点
在传承、传播以及市场化的过程中,非遗存在着存证难、确权难、权益保护难、市场交易难等各种痛点。对此,刘忠斌认为,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智库平台建设方面,刘忠斌建议制定非遗智库标准及发展规划,引导高校非遗研究机构及其他类型的非遗研究机构向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转变,最终构建一个完善的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非遗智库体系;遴选一批国家级非遗智库,做强做大;同时,也要重视综合型和行业型非遗智库建设。
" 利用快速发展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推动非遗数字化进程,促进非遗的保存、传承与传播,以此进一步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 刘忠斌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