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博物馆里寻找与 " 她 " 相关的主题时发现:她英姿飒爽,是民间故事中的女英雄;她心灵手巧,是制作精美服饰的绣娘;她纯真浪漫,是向往爱情的少女;她雍容华贵,是金光闪闪的贵妇人;她质朴纯真,是走出深山的梭戛女孩 …… 让我们走进贵州省博物馆,遇见 " 她 " 的美。
苗绣服饰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
" 她 " 英姿飒爽
在贵州省博物馆 2 号展厅内,陈列着 90 余件以女性为主的民族服饰。既有黔西北地区苗族姑娘的 " 婚纱 ",由 20 多层的手工蜡染百褶裙组成;也有台江施洞姑娘的节日盛装,20 多斤的银饰尽显华丽庄重;还有宋代的蜡染褶裙,穿越时空带来千年前的色彩和风姿。
这些服饰大多由女人亲手缝制。在男耕女织的时代,从少女时期跟随家中的女性长辈学习针线技巧为自己准备嫁妆,结婚后为子女、为夫家缝制,到迈入老年阶段靠纺纱度过漫长的时光,女人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都有针线活计紧紧相随。而服饰的样式和绣花的图案也反映了她们的技艺、审美意趣、以及生命色彩。
除了在衣服上装饰美丽的颜色和图案,绣女们还将崇拜的英雄织绣在衣服上。贵州省博物馆就有这么一件苗绣上衣,双袖上分别绣着两位英雄人物,左袖上的是苗族抗清英雄张秀眉,右袖是传说中张秀眉旗下的一员女将务冒席。
清朝咸丰四年,贵州台拱地区灾情严重,赋税沉重,广大苗民民不聊生。张秀眉率众揭竿而起,起义烽火遍及黔、湘、桂、滇、川等地,参加人数达百万以上,起义延续到同治十一年方告终,长达 18 年之久。在民间传说中,张秀眉有一名英勇善战的女将——务冒席,她自幼习武,行走如飞,胆识过人,随身带一把兽皮伞,旋转起来能挡万支飞箭。她还练得 " 指手伤人 " 之绝技,手臂一挥,掌上的 " 五毒绣花针 " 便直穿敌人要害,由于绣花针很细,不明真相的人以为她会 " 指手伤人 " 的巫术。
在绣女的巧思和手艺下,铮铮铁骨和寸寸柔肠,在女英雄的身上合二为一。这件衣服是苗族破线绣的典型作品,针法细腻、平滑、光亮、润泽。衣服的领、肩、襟处还兼用了辫绣、布贴和编织等装饰手法。该作品 1989 年征集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施洞镇,为馆藏一级品。
花凳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
" 她 " 纯真浪漫
一个花凳、一条扁担,这两件看似简单的民俗之物却承担着苗族姑娘的爱情故事,一个用于编制 " 定情信物 ",一个用于担负 " 陪嫁之物 "。
在苗族传统节日 " 跳月 " 活动中,小伙子们吹起芦笙跳起舞,围绕着自己的意中人转,姑娘们则穿着节日盛装,踩着芦笙曲调翩翩起舞。如果姑娘也中意小伙子的话,就从腰间取出精心编织的花带,系在意中人的芦笙管上,暗示对对方也有好感。一条小小的花带就成了传情达意的信物。
贵州省博物馆有一个精美的花凳,花板上刻着龙凤,凳面刻着阴阳板、芭蕉扇、葫芦、鱼鼓等暗八仙图案,依次代表曹国舅、汉钟离、铁拐李、张果老。花凳的作用就是用来编织 " 爱情信物 " ——花带,此花凳所编的花带由 8 根丝线编织而成,每根丝线分别缠绕在一个竹勾上,编织时用竹勾带动丝线交替交织,为了将线拉直便于操作,每个竹勾下方都挂有缀物。
在黔东南台江革东番召柏村,苗族姑娘出嫁时,嫁妆需要用扁担挑到夫家,而这根扁担也成了重要的陪嫁之物。小小的扁担很有说法,两头细,中间宽,两端各有两道挡节。姑娘出嫁前,需用内道担东西,以示未婚。姑娘结婚后,则只能用外道担东西,表示已婚。新媳妇嫁入夫家的第二天清早,新娘要用此扁担到新郎家村寨的井边挑水,以示姑娘勤劳,挑财富进家。有的苗族地区大年初一清早,媳妇到井边抢挑第一担水称之为 " 金水银水 "" 聪明水 "" 长命水 "" 吉祥水 " 等。这种习俗,至今还在部分苗族地区流行。
明金凤冠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
" 她 " 雍容华贵
走进贵州省博物馆的 3 号展厅,闪闪发光的金器展现着杨氏土司的 " 壕 " 气。金钗、金条脱、金凤冠 …… 一系列女性佩戴的首饰,展现了明朝妇女的雍容华贵。
在众多金首饰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两顶金凤冠,铸造于嘉靖年间,是明代杨氏土司为正妻和妾室所打造的。两顶凤冠均是纯金打造,镶满数百颗各色宝石。凤冠先后使用了打胎、累丝、錾刻、宝石镶嵌、锻造等铸金工艺,冠饰中的龙凤、花朵、蝴蝶等尤其精美。正面是一朵硕大的六瓣重台花,上方站立着五个凤凰,仿佛在翩翩起舞。当佩戴者走路时,冠上的蝴蝶翅膀会微微震动,仿佛在上面飞舞。
明金条脱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
看似弹簧的首饰名叫 " 金条脱 " 又称 " 缠臂金 "、" 臂钏 ",是古代妇女套在手臂上的一种装饰品。这支出土于遵义市鸭溪镇明墓的金条脱,环绕 14 圈,素面微凸,两端拉拽成金丝小套环,缠绕在镯圈上,以便衔接。
与金条脱一起出土的还有一对双股竹节金钗。明朝妇女都梳高发饰,这两根金钗就相对横插于头发中。这两个金首饰均出自同一地区的墓穴,遥想当地的妇人,也曾是爱美的女子,臂佩金条脱,头戴金钗,耳戴金环 …… 拥有着金光闪闪的人生。
" 她 " 朝夕不倦
位于苍茫群山深处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高兴村,深藏着一支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支系——箐苗(又被称为 " 长角苗 ")。上世纪 80 年代前,这里一直保持着简单的男耕女织生活方式。2022 年,贵州省博物馆曾策划了摄影展《梭戛故事—— 一个村庄的影像史》,展现了蒋行远、杨安迪、曹经建三位摄影师深耕乡土,对这个世外桃源进行长达 30 余年的记录和探索。
箐苗妇女 " 好五色衣服 ",穿色彩斑斓的百褶裙,特别是原始古朴的彩色蜡染艺术,一直保留到今天不变。妇女们纺纱织布、蜡染、挑花刺绣艺术变成服饰上极其丰富的图案、线条和种种表意、象征的符号,从中可以读出民族迁徙过程、重大事件、神话传说等,构成了箐苗文化的重要内容。
梭戛的背水妇女孩子背在背上,就只能用手抱着水桶了。曹经建 摄
上世纪 90 年代,因为寨中缺水,时常能看见到几公里外背水的女人。妇女们用麻绳把木桶拴在腰间,倾斜着身体往山上背。一桶水大约五六十斤,在迷雾中,她们沿着山路一步一步艰难前行,还有的妇女因为要背孩子,只能把水桶抱在胸前。
梭戛女孩 13 岁就算成年,16 岁左右就可以成婚了。从一个孩童成为一个女孩,箐苗的成人礼通过服饰配件的变化来完成角色的转变。过年前,母亲会为即将成年的少女准备崭新的衣服,当女孩换上象征成年的青黑色毡围与白色羊毛毡裹腿,就取得了恋爱的资格,就可以参加春节的 " 跳花坡 "" 走寨 " 和 " 晒月亮 " 等传统婚恋活动了。
摄影展的几千幅影像映射出梭戛的妇女除了生儿育女、繁重的劳动。她们用坚毅托起大山,用汗水浇灌土地,用柔情书写女性的爱恨情仇。如今,渐渐摆脱贫困的梭戛,在道路、生态、生活、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独有的服饰文化更成为她们对外宣传的名片,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图片由贵州省博物馆提供)
来源 黔中书
文 董容语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