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3-03-09
“作始也简 将毕也钜——董必武手迹展”在筑展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董必武(1886-1975)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杰出的书法家与诗人。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3 月 5 日至 24 日,由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主办、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承办," 作始也简 将毕也钜——董必武手迹展 " 在贵州美术馆公益展出。

此次展出董必武 1938 年至 1975 年间创作的题诗、题字手迹等书法作品 100 幅,展出的董必武题诗、题字手迹为 1:1 复制件,绝大部分是董老在各地参展、视察工作时题写,或应请书写、或家属留存,原件多数被定为国家级文物,现分别收藏于数十家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每一幅诗词手迹原件都十分珍贵,其中很多是首次公开。

主办方介绍说,这些翰墨手迹不仅是董必武同志 60 多年革命生涯的重要记录,还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为筑城市民呈现了一部难得的革命史诗。

据悉,此次贵阳站的展览是全国巡回展览的第 9 站,更是爽爽贵阳的诚挚邀约,承载深远。

董必武诗书 凝练一部革命史诗

展览以 " 作始也简 将毕也钜 "" 风景这边独好 "" 旭日方昇旦气扬 "" 深信前途会伐柯 " 四部分组成。董必武之孙董绍新亲自为观众担任现场解说员。他说," 作始也简 将毕也钜 " 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来自其爷爷为中共一大会址的题词。1921 年 7 月,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 年大年初一,70 岁高龄的董必武重访位于上海兴业路上的中共一大会址,应请为纪念馆作了两幅题词,其中一幅就是 " 作始也简 将毕也钜 ",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也是中共一大会址的 " 镇馆之宝 "。

该句出自《庄子 · 内篇 · 人间世》"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意思是一个事物开始时单纯细微,临近结束时变得纷繁巨大;引申为任何具有远大前程的事业,尽管在初创之时微不足道,等到将要完成的时候就一定会发展得非常巨大。董绍新表示,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光辉历程,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董老的诗作与其漫长的革命生涯息息相关,题材十分广泛。而他自己则常以 " 我似老牛鞕不动,后推前挽总蹒跚 "" 新功未建长伏枥,老本无多早啃枝 " 等诗句自警。

现场展出的《广州起义三十周年纪念》《重来延安》《纪念人民解放军三十周年》等作品,是董老对革命历程中重大事件的回顾和评价,以及对新中国建设的歌颂和展望;《赠郭仁同志》《忆王尽美、邓恩铭》等作品为题赠、怀念、哀悼过往故交、同志和战友的诗词;而他的《初游庐山》《游大同云冈石窟》《游湖光岩》《游蓬莱阁》等诗词,充分表达了董老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热爱。

" 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这是于 1975 年 3 月 5 日,在董必武九十虚岁生日之时写下的《九十初度》,是对自己 60 多年革命生涯的总结。

董必武与贵阳的深厚缘分

" 斩棘披荆辟坦途,十年生聚有规模;若论地下资源富,天府名应属此区。" 现场展出的这帧董老手笔,是 1959 年 10 月 24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在贵州省博物馆参观《贵州 10 年经济建设成就展览》和《贵州矿产资源陈列》时,对贵州的 10 年建设成就和丰富资源的称赞,即兴赋诗书写。

据贵阳方志云记载,1959 年 10 月 22 日— 25 日,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来黔视察,关心关怀着贵州发展,情系贵州人民。

22 日,董必武从北京乘飞机到贵阳,当天到花溪人民公社听取汇报,详细询问了 " 三秋 " 生产、社办工业、人民公社集贸市场、文教卫生事业及社员生活福利等方面的情况。他特别关怀人民群众的生活,对公社的分配情况,公社和社员的收入,如何办好公共食堂,如何照顾产妇、病人、老年人的生活等问题都提出了询问。听了汇报后,董副主席表示满意,对公社 " 三秋 " 工作予以表扬。

时逢赶场,董必武在游览花溪公园后,写下七律一首。

《花溪》:" 偶经贵筑便流连,闻说花溪引兴牵。市集得交苗僮族,山园正是菊花天。桥临坝上行观水,亭接岩头欲近仙。几曲溪流徐下注,两旁田稼保丰年。"

翌日,董必武登黔灵山,留下了诗句:" 竞上黔南第一山,老夫腰脚尚称顽。泉清树古叫微脱,寺外双峰峙若关。" 并为公园题书 " 黔南第一山 ",字迹清秀隽永。

董老之孙董绍新同样和贵阳有着颇深的缘分。" 我是贵阳的女婿。" 在展览现场接受记者采访的董绍新说,贵阳山水天然纯朴,唤起了爷爷作诗的灵感与激情,为花溪公园、黔灵山作诗,正是对筑城自然风光赞赏有加的见证。

追忆老一辈革命家的峥嵘岁月

董老自幼勤奋好学,接受了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他对书法的热爱非常人可比,曾自言 " 我虽不善书,好书莫如我 ",练习书法是他陶冶自我情操的一种方式,一直到晚年仍勤练不辍。

董老爱做诗,尤其擅长写古体诗,他留下了诗作 800 多题、1300 多首,主张 " 记述不妨如实写,中正平和味弥长 ",词句情真意切。

在孙子心中,爷爷生活十分简朴:" 日常练字多是用废旧报纸,一面写满了就翻转另一面写,直到整张报纸被墨水完全侵染。他反复用的毛笔笔头掉了,用桃胶粘上,用细线或皮筋扎住,坚持再用一段时间;办公椅底座坏了,他让工作人员装上 4 条木头腿;牙刷柄断了,用绳子扎起来继续用。当时国家物资匮乏,他总想着如果自己多用一份,老百姓就少用一份。"

对于孙辈,董必武曾特意写下了一首《绍新孙两岁生日,时在广州》:" 绍新小孙子,随予来广州。今春两周岁,记得父母不?孙学咿呀语,答问清音吐。问良翮为谁?答曰墩的父。问芸芸是谁?答曰墩的母。屡试不一爽,喜见天性厚。父母在晋县,农事忙田亩。望尔速长大,协作左右手。吾意亦云然,世为农人好。孙身颇茁壮,无逸符大造。" 生动地表达了一个含饴弄孙的老人对小孙子疼爱有加、满怀期望,也是一位老革命家对后辈的要求和期许。

据了解,本次展出的百余件展品系董绍新夫妇多年来奔波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档案馆、南湖革命纪念馆、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贵州省博物馆等 50 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收集信息制作而成。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得到了各方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正是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使如此之多的董老手迹得以集中呈现,共同追忆老一辈革命家的峥嵘岁月。

图片由范贤明提供

来源 贵阳晚报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