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于 3 月 4 日、3 月 5 日在北京开幕。全国两会代表广泛凝聚共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智慧和力量。 其中来自湖北的 3 位代表对荆楚文化建言献策,我们汇编成此文,一起来看看。
方北松代表:为荆楚文化传承代言
方北松代表 图 /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 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全国人大代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方北松建议,加强荆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组建楚文化大遗址保护联盟,加强楚文化大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阐述和保护利用,推动楚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组建楚文化大遗址保护联盟。以荆州楚都纪南遗址、八岭山古墓群等重要遗址为核心,辐射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江西等长江中游省市楚文物遗址组建楚文化大遗址保护联盟,整体布局推动实施楚文化遗址研究保护展示。具体操作层面,由国家文物局与湖北省政府签订共建协议,成立组织协调机构,调配相关专业技术力量和团队,加强楚文化大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阐述和保护利用,推动楚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实现荆楚文化和相关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设立 " 荆州纪南大遗址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2010 年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确定 " 国家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 ",核心保护示范区内的纪南文旅区是楚国历史文化遗存最密集的区域,其中 " 楚纪南故城 " 为历经 411 年、20 位楚王的楚国国都,是华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文化发祥地。建议在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遴选工作中,将荆州纪南文旅新区纳入,并在创建中给予技术指导和经费支持。
建设荆楚非遗活态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议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依托荆州传统工艺(漆艺)振兴工作站、荆楚非遗传承院和正在建设的非遗工匠小镇,围绕楚式漆艺修饰技艺及楚式漆器修复技艺等非遗项目,挖掘利用其他非遗项目,重点推进传统工艺保护、修复、创作的职业教育,推动荆州打造 " 中国漆器之都 "。
设立国家层面的荆楚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基金。重点建设楚故都纪南城遗址公园、荆州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及中国楚文化博物院等服务于楚文化保护、展示与利用的机构。
徐礼华代表:打造 " 长江文化 " 超级 IP,在武汉叫响长江
徐礼华代表 图 / 今日头条
" 武汉走向世界,要以长江文明作为桥梁。长江文化故事能够构建长江文化的超级 IP,以此推动整个中国长江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徐礼华在全国两会的履职舞台上早早做好了察实情、建良言的准备。
徐礼华指出,湖北武汉人文地理特色突出,具备唯一性。长江干流与其第一大支流——汉江交汇于此,形成两江四岸的宏大格局,是连结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最早地区之一,是促进南北文化交汇、长江上中下游文化交融的枢纽之城,历来被称为 " 九省通衢 " 之地。
其次,湖北武汉地缘交通优势明显,具备辐射性。武汉作为全国四大路网主枢纽中心之一、六大客运中心之一,已形成到全国主要省会城市 4 小时经济圈。另外,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备集中性。长江的滋养让湖北成为楚文化的发祥地,成就了集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为主体的荆楚文化,并与巴蜀文化和吴越文化相交融,赋予湖北处于 " 中部支点、长江之心 "。
龙王庙公园与南岸嘴公园隔江相对 图 / 今日头条
" 长江流域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及族群记忆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她建议,支持长江国家博物馆落户湖北武汉,并建议武昌区月亮湾城市阳台区域作为选址地予以重点考虑。" 涉长江岸线约 1100 米,是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的重要功能节点,交通便利。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二期主体工程已具备施工条件。独特的设计风格与两江四岸美景相呼应,将构成世界级滨水生态文化空间。"
她还建议,充分发挥 " 长江文化 " 超级 IP 作为国家形象整体性标识、承载中华民族丰富情感和国家文化形象传播整合机制等多维文化功能,让长江成为传递 " 中国印象 " 的重要窗口。同时,连通 " 长江文化主轴、山水人文绿轴 ",构建长江文化超级 IP 体系,激活长江流域各类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统一的文化视觉标识,实现国家形象的有效传播。
" 建议提出后,跟踪落实是关键。" 徐礼华说,她将持续关注这一建议的进展情况,全国两会结束后就将尽快到建议选址地开展实地调研,希望早日看到长江国家博物馆落成,为湖北迎来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
黄林代表: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黄林代表 图 / 国家文物局
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黄林是来凤县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来凤县民族博物馆馆长,他说:" 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黄林从 1991 年开始从事文博工作,曾参加来凤县仙人洞崖葬抢救性考古发掘、湖南龙山县里耶古城遗址和麦茶墓葬区的考古发掘、清江流域考古发掘,2019 年主持完成张富清先进事迹展布展工程。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黄林认为,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走好新时代文物事业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树立全民文物保护意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在全社会普及推广文物保护知识,增强群众依法保护文物意识,形成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其次是要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各级领导要扛起文物保护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建议各级人民政府应统筹做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全面贯彻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 "。三是筑牢文物保护安全防线,守护好国家文化遗产;四是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物保护观,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文物工作者要持续不断深入挖掘文物本身的故事、文物所属历史阶段的故事,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使其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策划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文物陈列展览精品,讲好中国故事、阐明中华民族精神,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 文物保护必须坚持人民立场,通过文物保护促进文旅融合,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黄林还谈到,在与代表们的交流沟通中,他发现,目前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文物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作为文物工作者,感到十分欣慰。"我们重点谈到了石窟寺的保护问题。目前在我国文物保护领域,由于石窟寺保护利用的方式与需求与其他类别的文物不同,石窟寺文物保护较为紧迫的本体预防性保护、保护性设施建设、数字化监测、展示利用、复原研究等,暂未纳入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项目审批和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支持。限于地方财力,这些工作无法由地方独立开展。建议国家将上述相关工作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项目计划审批范围,加大对石窟寺保护专项工作的支持。建议财政部、国家文物局支持将石窟寺保护研究、保护技术研究、本体监测、数字化保护等纳入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范畴,支持石窟寺保护工作的开展。"
编辑 / 楚小游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