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郭阎梅 哈尔滨日报记者 申志远 于秋莹 文 / 摄
悠久的赫哲族鱼皮技艺,空灵的萨满祈福舞蹈,悠扬的伊玛堪说唱 …… 骁勇善战的北方先民以聪明智慧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在日常生活中凝结了的无数艺术结晶,北方民族独有的瑰丽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白山黑水间薪火相传。
日前,哈工程大学少数民族班的 100 名大学生体验了黑龙江非遗传统文化——赫哲族鱼皮画制作技艺,通过非遗研学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体验中认识和领悟非遗的深厚魅力。
本次活动,哈尔滨工程大学特邀省非遗濒危项目赫哲族鱼皮技艺传承人张琳携团队走进课堂,为来自祖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同学们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省级非遗项目阿勒楚碦民间文学、市级非遗项目女真音乐研究学者郭嘉赫向同学们介绍了发源于北方白山黑土的金源文化。
哈尔滨工程大学领导讲解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左为张琳。
大马哈鱼是早在 1 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的鲑鱼的一种,属于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名称来自于满语 " 达依马哈 ",意为 " 大群的鱼儿回来了 ",因此也被称为 " 乡恋之鱼 "。
赫哲族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分为剥皮、干燥、熟软、拼剪缝合、艺术修饰等步骤。鱼皮画由鱼皮服饰发展而来,衍变出雕镂、拼贴、缝制等艺术形式。2006 年,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赫哲族 " 鱼皮艺术 " 形成的 " 鱼皮文化 " 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具有历史、民族、宗教、民俗、艺术等价值,是东北少数民族造型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博物馆收藏和人类文化学研究的 " 活标本 "。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赫哲族鱼皮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黑龙江省画院非遗研究院院长张琳,几十年对传统手工技艺研发创新,为赫哲族鱼皮艺术走出龙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在课上,同学们用熟成好的大马哈鱼皮,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古建筑屋顶的神兽为模板,亲手创作了属于自己的鱼皮装饰画。
通过宣传展示、互动体验,激发起学生们对非遗文化浓烈的兴趣,开启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据了解,目前,黑龙江省共有几十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上百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麦秆剪贴、桦树皮制作技艺、黑陶制作技艺、渤海靺鞨绣、兰西挂钱、金漆镶嵌工艺、桦树皮画、手工布艺、山核桃工艺、青牛葫芦制作技艺、剪纸、蓝染等,这些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精华彰显了黑龙江的地域文化和精神内涵。
璀璨的龙江非遗已不再是 " 活在博物馆里的古董 ",接下来,张琳团队的非遗传承学习实践活动将陆续走进哈尔滨的大中小学校园。
编辑 于秋莹
值班主编 李溪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