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3-03-17
《钢的城》:敬礼“钢的人”,塑造“钢的魂”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长江穿越三峡后,便再无遮挡,一路浩荡向东,穿荆岳,过江城,又百余里,忽遇一山横江而立。这山,就是著名的西塞山。大江至此扭头向北,绕西塞山后再一路向东而去。江南岸数里,顺着大江走势有一山,名唤黄荆山。黄荆山与大江间的这片狭长地带,便是大冶钢厂所在地。

在作家罗日新的最新长篇小说《钢的城》一书里,开篇即是一幅大冶钢厂的作家手绘地图:轧钢分厂、运输部、钢研所等建筑展示着长江之畔这座钢铁巨龙的形态。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钢厂颇有来历,其前身是晚清洋务运动中,总督张之洞主政湖北时兴建的汉阳铁厂,也是当时清政府治下惟一的新式钢铁企业。后来盛宣怀任经理时,奏请清廷,合并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改为官督商办,成立了汉冶萍铁厂矿有限公司,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中间有一段时期曾被日本人控制,抗战结束之后才回到中国人的怀抱。一九四九年之后,钢铁厂重新兴盛,位居中国八大特钢企业之首,有 " 共和国工业摇篮 " 的美誉。这摇篮里,有数万名工人、数万个家庭,由此又衍生出为这数万家庭服务的行业:医院、学校、托儿所、菜场、商店、电影院、广播站、邮政所、银行、饭馆 …… 钢厂于是成了钢的城。

罗日新是典型的钢厂子弟,他的父亲曾任《冶钢报》总编辑,母亲是冶钢子弟学校的教师,自己则在大冶钢厂出生,从幼儿园到初中,都在冶钢子弟学校就读,大学学的冶金机械专业,毕业后又回到大冶钢厂,从技术员做到分厂副厂长。上世纪 90 年代初下海,仍从事钢铁行业。他将自己的大半生概括为:炼钢、卖钢。而随着开始动笔写作《钢的城》," 写钢 " 则成了与 " 炼钢、卖钢 " 相比肩的人生经历。在小说中,他为小说中的钢铁厂命名为 " 临江钢厂 ",以大冶钢厂为原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下对故乡、对钢铁行业的热爱。

《钢的城》分上、下两部,共 53 万字。小说发生地临江钢铁公司,自然揉入了作者在大冶钢厂 40 多年的工作经历。在小说的设定中,临江钢铁公司不仅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史上有过辉煌,就是在新中国建立后,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像许多国有企业一样,临江钢铁公司面临着负担重、人员多、转型难等一系列矛盾,必须进行改革改制,临江钢铁公司的广大员工将面临着何去何从的艰难抉择。《钢的城》以宏大的视野、史诗性的品格、全景色的再现了钢铁行业波澜壮阔的改革、转型、发展、重生的历程。这是一部钢铁人书写的关于钢铁的百科全书,是表现钢铁行业奋斗史、创业史、发展史、改革史、转型史的力作,既书写了钢铁行业与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关系,书写了钢铁行业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也深刻表现了钢铁行业在转型过程中的阵痛、血泪、牺牲、奋斗、裂变、挣扎和困惑。

在钢铁行业的现代化进程中,《钢的城》生动的描绘了一组人物群像。作者对国有钢铁企业非常熟悉,并亲历过那场改革,改革中各色人物的心态特征、行为方式和命运结局,他都拿捏得很精准。小说中,先后出场的人物多达 60 余个,涉及各社会层级,既有易国兴等改革决策者、弄潮儿,也有祝大昌、傅佳钢这类管理骨干,孙锦西等技术骨干,还有活宝、赖子、叶老实等普通工人。

钢铁工人有相同的共性,但每个人性格不同,说话语气和手势动作也不相同,各个年龄段的炼钢工人经历不一样,为人处世的方法也不同。车间主任在炼钢厂很重要,承上启下,班长是工厂里的兵头将尾,他们考虑问题就比工人多一点,车间主任比起站在更高位置的厂长看待问题,还是有区别。在写作时,我尽可能让各个阶层的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让人物在文字中鲜活地立起来。比如祝大昌的口头禅是:" 每天进步一点点 ",而俞钢常说的一句话:" 心动不如行动 "。他们的真实可感与作者的亲身经历密不可分。罗日新曾说:" 这些人物大多有原型,是我的发小、工友、领导、合作伙伴,我们一起走过大时代的风风雨雨,分享着共担风雨、共建功业的创业记忆。与其说是我写《钢的城》,不如说是我的兄弟姐妹们跟我一起写了这部书。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主角,钢的城名副其实的主人。" 小说成功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几代钢铁人的形象,展现了钢铁人的创业史、心灵史、奉献史。

虽然小说展现了钢铁行业在曲折中前行的历程,但它的主基调既不是愤怒的,也不是陕甘的,它不是分享艰难,它其实是一种自强不息的、不卑不亢的、昂扬向前的方式来确立人物的主体性。在小说末尾,作者对钢铁行业的未来充满了期许。书中如是写道:" 在祝大昌的钢铁厂里,易国兴让自己安静下来,沉没在时间深处,心头的伤痛慢慢结了疤。他也开始重新审视他在临钢的改革,不再那么悔恨与自责。他完成了属于他们这代人的使命,凤凰涅槃般,燃烧过、辉煌过,也被烧死了,迸裂的火化作了满天星,照亮着他眼见着飞速发展的中国。"

可以说,《钢的城》是一本写中国工业的书,也是一本写中国改革者的书,更是一本写中国工人的书,字里行间都带着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印记,带着钢铁改革者骨子里的担当和情义,更带着一代代钢铁人心中如钢花般璀璨的未来畅想。

作者 郑文丰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三峡 国有企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