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爱的瑰宝———贵州少数民族背扇精品展 " 在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开展,首次以背扇为主体,集中展出了该馆自建馆 15 年来,从贵州省多地征集收藏,跨越百年时空的各族背扇、童装等精美藏品共 150 件。
背扇,是贵州各处各民族常见的一种育儿工具,用以背负孩子的 " 襁褓 ",母亲们用背带贴身照顾婴儿的同时,可以解放双手,方便行走劳作。常见的背扇一般由背扇芯、背扇脚(又叫背扇尾)、背扇手和盖帕(又叫背扇盖)组成,有些地区民族的背扇没有盖帕,背扇的材质一般较为厚实。
背扇不仅是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日常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更发展为个人艺术表达的重要成果。刺绣、拼布、织锦、蜡染、编织等多种装饰手段都被用在了背扇的制作装饰当中,有些背扇还会装饰流苏、贝壳、铜钱、金银片、香囊等,增加背扇的观赏性,同时也赋予背扇更多美好的寓意。
展出现场,以 " 慈母手中线———背扇艺术 "" 母念长相随———婴童服饰 "" 母声犹如今———大童服饰 "" 长我育我恩———交融汇聚 " 四部分组成,各类刺绣背扇工艺非常丰富,有平绣、破线绣、挑花绣、打籽绣、辫绣、绉绣、堆绣、马尾绣、缠绣等十多种绣法,各类吉祥装饰图案表达着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担忧。各类龙纹是较为常用的题材,是象征驱邪纳福的神灵。太阳纹也是侗族、苗族、水族等民族背扇上常见的图案,代表着神圣的光明,护佑儿女健康成长,还有各类花鸟纹、卷草纹等是中华民族广泛运用的吉祥图案。
展出的背扇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背扇形状也各不相同,有正方形、长方形、T 字型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等十余个民族的背扇在不同的装饰特点下各具特色。相同地区相同民族的背扇技艺传承较为完整,跨越近百年,美好的祈愿与深厚历史底蕴依旧代代传承。
" 有些民族会把背扇中用来固定孩子的带子比作脐带,牵引着小孩的生命,一般情况,带子不会轻易丢弃或者送人。"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文物中心工作人员杜皓介绍,黎平侗族妇女甚至将背扇本身就看作儿女的护身符,也是自己与儿女的情感纽带,即使用坏了也会清洗珍藏。
婴幼儿童装展示中,可爱的童帽可避风寒,又装饰着趣味横生的花鸟鱼虫,充满浓浓的童趣。即使是擦口水的围帕,也装饰了各式花纹,展现着母亲们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守护。展出的少年儿童民族服饰,精美的服饰不因轮廓的缩小而简略,同样装饰着繁复的刺绣和贵重的银饰。
此次展览在时间跨度上,通过自清代到当代的展品,展示了多民族百年间的母爱结晶;在空间跨度上,通过全省范围内各地区、各民族的背扇,展示了贵州丰富多样的纺织绣染技艺;在情感深度上,用母爱主题古诗作为单元串联,配合特别设计的艺术装置,诠释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母爱文化。
策展人杜皓介绍,此次展览在三八妇女节开展,展至 5 月 3 日,也是献礼全天下母亲的节日贺礼。未来,文物中心还将带来 12 个精彩展览,有兴趣的市民可关注贵州省民族博物馆相关信息。
作者 舒锐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