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3-03-20
贵阳“百货二楼”往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百货二楼这个名字,在贵阳商业圈的名册上已无处可寻,但它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因为这个名字本来就是民间赋子它的。

百货二楼的学名——喷水池百货商店,因它与 1 公里开外的百货大楼遥相呼应,善于书写民间口头祥的人们就给它取了比较容易记住的叫法,其真名反而被人们淡忘。

百货二楼从 1956 年 10 月 1 日建成开业,到本世纪初,因喷水池商圈改造而消失。喷水池百货商店 1989 年由二层楼扩建为三层楼,营业面积有 3300 平方米。" 百货二楼 " 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贵阳第一次大规模城市建设的见证。其半个世纪的履历,尽管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每当冯兰珍和刘世贵回忆起在 " 百货二楼工作的往事,仍是感慨万千。

先领工资后上班

1959 年 5 月,喷水池百货商店的二楼贴了 4 张 4 寸的黑白人物照片。贴照片的位置是喷水池百货商店的光荣榜,4 张照片都是该商店的营业员,他们因业绩突出,在当年获得了省、市劳动模范的荣誉。22 岁的冯兰珍,在这年获得贵阳市劳动模范的称号,于是,她笑容满面、左胸佩戴 "1295" 工号牌的照片被贴在了喷水池百货商店二楼。

冯兰珍回忆:"1956 年我 19 岁。这年夏天,我从镇宁县来贵阳花果园的姑妈家,准备在贵阳谋个事情做。一天上午 10 点过,我从花果园一路走到喷水池。那时 4 层楼的喷水池百货商店已经修好了,里面有人在布置玻璃柜台,在商店正中间的大门口摆着一张三抽桌,桌上摆着一张用毛笔字写的招工启事,旁边坐着两个中年男子,我好奇地走上前询问。"

" 两个男子很和气,听说我是来找工作的,就叫我到二楼写一份自我介绍。我在镇宁县读书读到小学毕业,写起介绍来不费力。负责招工的同志看我能写字,当场就说我已被录用,第二天就可以上班。"

" 我来上班,会计通知我去领 25 块钱的工资——当时工作的规矩是先领工资后上班。我激动啊!舍不得用,马上寄了 20 块钱给在老家的妈妈,白己留 5 块钱用。当时,一斤肉卖 3 角钱、一碗开水面卖 1 角 2 分钱。1956 年,喷水池百货商店又有中餐、晚餐供职工吃,我的 5 块钱当作一个月的生活费是绰绰有余的。"

"1956 年,全国人民穿的衣服颜色都很单调,夏天是白色,春秋天是灰色,而在冬天则是深蓝色,男女一样,没得选择。男女服装充其量在款式上有所区分,女装多是大翻领,男装多是中山装。贵阳的商店要进服装货物,得自己到岩脚寨(现在的东站附近)的服装仓库去提货。因为我能写会算,喷水池百货商店在 1956 年底把我从二楼的针织服装柜调去搞采购。每次进服装之前,我要先到贵阳针纺织品公司 ( 现在中华中路华联商场的位置)去交钱开票,拿到提货票后,再从单位骑三轮车到岩脚寨的仓库去提货。出了大南门,路就变得坑坑洼洼,我骑在三轮车上一颠一簸的,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下来,屁股都硌痛了。"

" 每一次提货,我都要搬 100 多件衣服、裤子。虽然我的个子不高,身材也瘦小,但干起活来一点也不马虎,一趟趟地把货抬到三轮车上搁放好。仓库里 50 多岁的老阿姨每次看我搬货物,总是说:‘小冯,下次喊男同志和你一起来嘛!,听到这句话,我就不服气,谁说女子不如男?在单位的食堂里,我们女生比男生的饭量也少不到哪里去,凭什么干活就比男生差?就是不输这口气,每次提货我都一个人去,从来没请男同事帮忙。"

除了棉布和涤卡质量的衣物,坐落在水口寺的贵阳皮件厂也生产皮衣,每件售价 20 块钱,材质分别是羊皮、狗皮。这种价格在当时是人们差不多一个月工资的皮衣,就挂在喷水池百货商店二楼的柜台里,让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很少有人买。那个年代,鸡蛋卖 2 分钱一个、糯米饭 5 分钱一碗,一件皮衣可以让普通人买 1000 个鸡蛋、吃 400 碗糯米饭了。

百货公司一枝花

" 百货公司一枝花,蔬菜公司母夜叉,粮食部门胖娃娃,煤巴公司亚非拉。" 这句顺口溜,把计划经济年代,在市场上吃香的单位作了一个漫画式的勾勒。其中,排名在第一的百货公司,体现出它因行业优势而享有的独特地位。

1960 年,31 岁的刘世贵在喷水池百货商店任党支部书记,回忆起往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刘世贵说,1961 年,国家对成年人一年供应的布票是一丈五尺七,这个尺寸的供应量,只够成年人买一身衣服裤子。每年初,大家拿着户口簿到辖区的居委会领取肉票、糖票、布票、烟酒票等,每个月只能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购买生活必需品。刘世贵记得在 1961 年,供应给每个人的猪油是每个月二两,大家的肚子经常因为缺少油气而感觉到 " 寡 "(饿)。

那时,大家都喜欢穿布鞋,做一双鞋子需要 2 尺鞋面布。上世纪 60 年代,一个家庭有两三个孩子是常事,娃娃多的家庭有八九个,穿衣问题咋解决?老百姓也自有办法——大人穿过的衣服如果不穿了,就去裁缝店,花一点钱把它改小后给孩子穿。大孩子穿不了的衣服下放给小孩子穿。刘世贵记得,来喷水池百货商店给娃娃买衣服的大人,都要买大一两个尺码,好让娃娃在第二年、第三年还能够穿。

买衣服的人们还有一个动作,喜欢用两只手朝左右两个方向用力扯布,看看衣服的质量是否 " 紧扎 "(结实)。那时人们买衣服,没有款式的概念,只知道 " 紧扎 " 的可以多穿几年,节约开支。那时的娃娃穿衣服都是 " 大笼大垮 " 的(形容衣服特别大,不合身)。

相比之下,喷水池百货商店里的职工因为工作上的便利,可以穿好看的衣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的 " 五一 " 劳动节、" 十一 " 国庆节,贵阳都要举行游行活动。每当这个时候,有喷水池百货商店职工参加的贵阳百货公司组成的游行方队都穿着白衬衣、米色裤子,手里拿着塑料花,从六广门走到大南门。" 我们的穿着,绝对是所有游行队伍里面最漂亮、最时髦的。" 刘世贵说,所以那时有了 " 百货公司一枝花 " 之说。

1958 年,贵阳修建阿哈水库,每个单位都要派人去做义务劳动。6 月份,刘世贵带着商店里的 7 个同事,背着被子,提着装有洗脸盆、牙刷和牙缸的网兜前往阿哈水库。刘世贵回忆道:" 商店之所以派我们去阿哈水库的工地,是因为我们在单位上都是比较敬业的员工,商店希望我们能给单位‘争脸’ "。

" 每天早晨 7 点钟,工棚外就响起吹号的声音,这是催人们起床的号声。大家一个翻身下床,简单地洗漱后,扛着锄头下到库底开始劳作。我们在商店里工作时,每天接触的都是开单、点钞、挂取衣服等活路,挖土、抬石头这样的重体力活在工作中是没有的。第一天下来,干劲十足的我们手掌上磨出了水泡。晚上,大家用针挑破水泡,把里面的水挤出来,第二天又接着上工地劳作。10 多天下来,细皮嫩肉的手全是老茧。"

一起与刘世贵在阿哈水库挖泥巴的有上千人,整个工地上热火朝天,大家比的是谁每天挖泥巴多,工地上还有类似流动红旗的劳动竞赛。由于大家来自不同的单位,工地上有人专门计算哪个单位挖的泥巴多,会在每天劳动结束后公布名单,得了冠军的人们就欢呼雀跃,名次排后的人们则铆足劲,准备在第二天把名次追上去。刘世贵这一群人在阿哈水库劳动了 10 多天,就回到各自的单位工作,单位又换一批人继续挖泥巴。

今天的贵阳,就是在人们你追我赶的这种奋进精神中发展起来的。" 百货二楼 " 虽然在岁月中远去,但很多像 " 百货二楼 " 一样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 " 贵阳标志 " 正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展现着贵阳无穷的魅力。

来源 《贵阳晚报》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贵阳 男装 会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