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3-03-21
给两个皇帝当老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904 年 7 月 4 日,一个溽热烦闷的江南夏夜里,一位 75 岁的老者抱着无尽的幽怨和孤愤,在常熟老宅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他叫翁同龢,状元及第,两朝帝师,被康有为称作 " 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却在 69 岁生日那天遭开缺回籍。

从朝堂到山野,弥留之际,他说道: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与汝曹弹。

在这六十年中,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何以让他 " 伤心到盖棺 "?不妨在《江苏文库 · 研究编》之《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翁同龢》中,了解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翁同龢》

从江南书院到状元及第

常熟有一条古朴幽静的小巷,位于南泾堂历史街区的书院街,街巷中竖着一块路牌 " 翁家巷门 "。翁家巷门因巷内的常熟翁姓大族而得名,从翁家巷门走出来的翁同龢,也常被称之为 " 翁常熟 "。

翁同龢出生于清道光十年(1830),五岁开蒙,十三岁能作五言八韵诗。1843 年,他应县试,进入县学游文书院学习,在 " 十里青山半入城 " 的虞山东麓,翁同龢常和同学悠游于书院的周边胜迹,看山听泉,读书会友。

△翁同龢就读于游文书院的诗稿

1845 年,16 岁的翁同龢前往昆山参加院试,名列第八,就此进入紫阳书院就读。由县学到府学,从常熟到苏州,在紫阳书院就读的三年里,他扩容了知识内存,也磨炼了思想个性。

1849 年早春,翁同龢随着赴京任职的父亲一同沿运河北上,途中与父亲不时诗兴唱和。同年 7 月,他独自南行返乡,前往南京的江南贡院参加乡试。

△常熟状元坊

1856 年是会试年,翁同龢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他以取列一等第二名的成绩进入殿试,又在殿试中以一甲第一名夺魁。紧随其后,在太和殿外广场举行状元服殿试传胪的隆重典礼,那时的翁同龢春风得意,壮志满怀。

可人生也并不一路顺遂。1858 年,因丧妻之痛而极度悲恸的翁同龢,被朝廷任命为乡试副考官,奉旨前往陕西。一路车马劳顿,导致右脚浮肿,一时寒热并作,竟卧病不能起。依枕床头阅卷,好不容易撑到考差结束,他又被朝廷任命为陕甘学政,去管理当地的教育事务。1859 年,因足疾复发,他得以回京调理。

△翁家故居

从弘德殿到毓庆宫

翁同龢的帝师生涯,从同治四年(1865)开始。

△翁同龢像

那一年,翁同龢 36 岁。年幼的皇帝在翁同龢眼里,可爱异常。他认为,载淳 " 读书尤勤,无嬉戏,无惰容 ",是个天生的好苗子。

读满文、读汉文、拉弓、步射 …… 在 " 卷 " 出天际的课业里,同治帝表现出很好的耐心,但随着年岁渐长,皇帝越来越 " 厌学 "。

3 月 15 日:看折时精神极散,虽竭力鼓舞,终倦于思索,奈何!

3 月 19 日:读生书犹可,余则倦不可支,且有嬉笑,巳初二退,熟书尚留数号。午初来,满书极吃力,午正二始毕,讲摺尤不着力,真无可奈何也!

在翁同龢的日记里,短短一个月里,同治帝的读书状态让人摇头,他不得不一次次留下了 " 无可奈何 " 的叹息。

1873 年,同治帝亲政,恰逢翁同龢三年 " 丁忧 " 期满回京的时候,年少的皇帝被确诊为天花,1875 年 1 月病死,年仅 19 岁。

△同治

一个本来天资聪颖的孩童,经过 12 年之久的书房学习,却终成文理不通的纨绔公子,这显然与翁同龢的初衷背道而驰。而年少青春的生命逝去,更让翁同龢痛到心里。

光绪二年(1876 年),翁同龢再次接到懿旨,成为光绪帝的老师。可这无上荣耀让翁同龢有很多说不出的苦涩与不安。再三推辞不过,他最后接受了任命。

1876 年 3 月 16 日,是光绪上学第一天。那天,翁同龢首先教授的,就是 " 天下太平 "" 光明正大 " 八个大字。自此之后,直到 1897 年 2 月书房裁撤,翁同龢与光绪帝相伴学习 22 年之久。

与载淳不同,载湉是个超级学霸。在翁同龢的日记里," 极好 "" 好 "" 尚好 "" 甚顺 "" 尤佳 " 等赞语,无不摄取着光绪帝日趋精进的生动印记。

△光绪

除了传统的经书、史书、治国之道,翁同龢越来越感到 " 西法不能不用 ",随之增加了大量经世致用的授读内容。

在翁同龢的悉心培养下,点燃了光绪帝的改革思想之火。康有为后来誉之为 " 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也是多少合乎了历史真实的评说。

从守旧到维新

站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前列,守旧还是维新?其实翁同龢也曾彷徨。

翁同龢初入仕途,正是洋务运动兴起时。1866 年,奕䜣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商议后,奏请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延聘西人教习,教授西方推算、格致、制器等科学技术,这很快触动了保守派势力的神经。

同文馆一役中,翁同龢虽然没有站队,但却在日记中记下了当时流传于京城的各类嘲讽联语:" 口语藉藉,或粘纸于前门以俚语笑骂,‘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云云。"

△翁同龢日记

从日记中,可以窥见他站在守旧派的一方。1888 年 10 月,李鸿章提出将铁路修到京城附近,即兴建津通铁路。翁同龢却不赞同,他认为津通铁路一旦开建,必将导致沿线水陆两路的水手、船夫、客店主等民众纷纷破产失业,影响社会治安。

不仅如此,彼时的翁同龢还不屑与洋人打交道,他在日记中常以 " 夷兵 "" 夷人 "" 夷酋 " 等字样描述西方列强的军队与将领。

那么,翁同龢的想法是什么时候发生改变的呢?

对坚决主战的翁同龢来说,甲午战败后中国割地赔款的惨痛遭遇,让他开始了极其痛苦的反省。1894 年除夕,他在日记中自责:" 自念以菲材而当枢要,疆事如此,上无以对大造之恩,下无以慰薄海之望。于讲帷则无补救,于同列则致猜疑,疾病缠绵,求死不得,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从那之后,翁同龢开始广泛接触维新人士和外国专家,倾听他们的改革建议。1897 年,翁同龢拜晤了时任天津海关税务司的德国人德璀琳,向他请教理财策略。

德璀琳告诉他:德国五十年中每年铁路盈利一百八十余兆(一百兆合中国一万万两白银),超出了中国现在所收各项税厘、田赋。翁同龢后来支持修筑铁路,当与此次谈话不无关系。

△康有为

在戊戌变法前,翁同龢先后参与了兵制改革、支持盛宣怀创办通商银行和督办卢汉铁路。后来,他又曾举荐康有为,切实推进维新事业。

从朝堂风暴到归隐山野

然而,力助光绪变法的翁同龢,成了顽固派、后党攻击的对象。慈禧要先发制人,在变法前先去掉光绪帝的一只 " 臂膀 "。

1898 年 6 月 15 日,正是翁同龢 69 岁的生日。晨起后,他如常乘轿入宫上班。这时,宫内太监突然传语 " 翁某勿入,同人入。"

等来的一份 " 开缺 " 上谕中,细数着他的罪过: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

毫无思想准备的翁同龢,禁不住老泪纵横。第二天中午皇上驾出,翁同龢匆匆赶到宫门,在道旁磕头谢恩," 上回顾无言,臣亦黯然如梦。"

变法启幕,风云骤变。翁同龢离京后,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康有为、梁启超出逃海外,谭嗣同等 " 六君子 " 被杀于京城菜市口,维新变法宣告流产。

△翁家故居

回到常熟老家的翁同龢,不得不离群索居。虞山的翁氏丙舍,是他当时最好的去处。他常身着玄色长袍,脚穿团头蒲鞋,循着蜿蜒小路,踏着青苔石阶,或低回徘徊,或伫立良久,寄托对故人的追思与缅怀。

最高兴的莫过于和三五好友看书画碑帖,乐此不疲地邀友人共赏家藏的传世名画《长江万里图》。

本就身体不好的翁同龢,自回乡后就一直生病。1904 年 7 月 4 日,在遗命丧事从简、不得铺张之后,翁同龢饮恨长逝,享年 75 岁。

一代爱国老臣抱着无尽的幽怨和孤愤,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从此长眠于故乡的虞山尚湖之间。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宋经纬 张然 整理自《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翁同龢》

图 视频 | 来源于翁同龢纪念馆纪录片《绵延的古风》

视频制作 | 现代快报 + 记者 钱念秋

相关标签

江南 江苏 山东 高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