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3-03-22
“饮中有妙旨,凭诗斟酌之”——漫话诗酒之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文章、诗词是什么 ? 有一个俗中见雅的比喻:文章是饭,诗词是酒,都是 " 粮食 " 做成。阮葵生《茶余客话》引述了两个人的高论,很有意思:

吴修龄论诗云:" 意喻之米,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变尽。啖饭则饱,饮酒则醉。醉则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 李安溪云:" 李太白诗如酒,杜少陵诗如饭。" 二公之论诗,皆有意味可寻。

文饭诗酒,这比喻妙绝。好诗者,谁人又不是将名诗作醇酒在慢斟细酌!

唐宋时代,文人聚宴常有之,流传下来不少佳话。以宴饮作为聚会的形式,吟诗作文以会友,古称 " 文酒会 "、" 文会 " 或 " 文字饮 "。" 君子以文会友 ",《论语 · 颜渊》已有是文。文会之名,见于《南史 · 儒林传》:顾越无心仕进,归隐于武丘山,与吴兴沈炯、同郡张种、会稽孔奂等," 每为文会 "。《开元天宝遗事》说,一年八月十五日,苏颋等在宫中值宿,长天无云,月色如昼," 诸学士玩月,备文酒之宴 "。学士们借赏月抒发情怀,喜明月清光可爱,竟搬去灯烛欢宴至深夜。唐人常行 " 九老会 " 之类,也即为文会。

唐人不少诗篇都写成于文会,也有不少诗篇叙述了文会,如姚合 《早夏郡楼宴集》诗即属后者。诗云 " 晓日襟前度,微风酒上生。城中会难得,扫壁各书名。"

以文会友,既会旧友,亦交新朋。" 相逢何必曾相识 ",诵吟一诗,也就算认识了。明代陈诗教《花里活》记有这样一事:说唐时侯穆有诗名,一次寒食郊游,看见几个年轻人在梨花下饮酒,他也长揖就坐。别人都拿他取笑,有人还说,能作诗才能饮酒,还须以梨花为题。侯穆立时吟了一首,诗云:" 共饮梨花下,梨花插满头。清香来玉树,白蚁泛金瓯。女靓青蛾妒,光凝粉蝶羞。年年寒食夜,吟绕不胜愁。" 众人听了,竟不敢再作诗了,忙请侯穆饮酒。

不少纨绔子弟并不读书,当然也不会作诗,他们不懂 " 文字饮 ",唯吃喝玩乐而已。韩愈有《醉赠张秘书》诗云:" 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诗中讽刺的,正是那些不学无术的人。

附庸风雅者,也常常有之。安禄山食樱桃,作《樱桃诗》曰:" 樱桃一篮子,半青一半黄。一半寄怀王,一半寄周贽。" 有人出于好心,让他把三、四两句掉个位置,以为这样才协韵。安禄山听了,气大了,说:" 怎么能让周贽压在我儿上头呢 ?" 原来怀王是他儿子,自当先吃樱桃,还管什么韵不韵呢 !

文会也好,独酌也罢,无酒不成诗文,一般是一边享用美酒佳肴,一边吟诗作文。《唐摭言》说唐人段维爱吃煎饼," 一饼熟成一韵诗 ",一边吃饼一边吟诗。许多诗人也都是一边饮酒一边吟诗的," 酒为翰墨胆,力可夺三军 "。美酒可助美诗成,有下列诗句为证: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新词酒一杯。

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

饮中有妙旨,凭诗斟酌之。

不论善不善饮,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血液中酒精含量到了一定程度时,话就多起来了。如果是诗人,这时便开始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清人马大年《怡情小录》提及宋代邵雍正是如此,他喜欢饮酒,视酒为 " 太和汤 "," 饮不过多,不喜大醉,其诗曰:‘饮未微酡,口先吟哦;吟哦不足,遂及浩歌。’ " 邵雍另一首《安乐窝》诗,有 " 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 句,表达的也是这样一种意境。

来源:中国酒业协会

编辑 曾黎 /编审 邓文盈 /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