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1 日,酱香仁怀编辑部随同仁怀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在大坝镇小耳沟村调查时,发现一座清代字库塔。
该座字库塔位于小耳沟村东风组山林中,被村民称为 " 化钱笼 "。
▲树林中的字库塔
家住附近的村民赵温和、赵温平说,据老人们讲,原来写过字的纸张和旧书,不能乱丢、乱烧,都要投入塔中焚烧才行。
整座塔为八柱体,用砂石垒砌而成,中空,通高 2.2 米。塔体一、二重檐之间,嵌有形似窗户的 3 块缕空雕石刻,花纹各有不同,且各有一副对联。其中,北面 " 临摹归一矩 " 的文字表明,该塔性质为字库塔无疑。
该字库塔一重檐以石雕代替。四个方位正面,均有一幅雕工不俗的图案,分别为寓意星宿故事的人物及双龙、塔等。每幅石雕的转角处下方,又分别雕刻着葫芦、麒麟等图案。此外,塔基至一重檐之间的砂石上,还雕有莲花、菊花等图案。
▲赵温平兄弟讲述字库塔的来历
据称,出资修建该塔的人,名叫赵坤遐。" 离我们这一辈,已经有七八代人了。" 赵温平说,严格讲,赵坤遐跟自家还是一个家族的人," 只是他这一支,没有后人 "。
我们根据赵温和、赵温平兄弟的说法推算,这座字库塔修建时间应为清代晚期。
字库塔是中国传统中 " 惜字如金 "、" 敬惜字纸 " 观念的载体,始建于宋代,到明清时期普及到全国,主要修建在宗祠、场镇口、学堂、寺庙和大道旁。人们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对文字的崇拜、尊重读书人。同时,也是 " 学而优则仕 " 观念深入人心的体现。
那么,赵坤遐是一个什么人?
据村民说,赵坤遐原先住在今天的习水县境内,后来搬迁到今天的小耳沟村东风组。" 当时,我们这里通大道,从茅台到习水,要经过村里。" 赵温平说,从茅台到村里 45 华里,大多数人走到这里,都要休息了。
▲字库塔上的图案
赵温平说,听老人们讲,赵坤遐常为过路人提供免费食宿,收留过路僧人。在世时,除了劝学、修建字库塔、建庙,他还花钱请人铺路,并在不远处的湾子河上,修了一座石拱桥。
据传为赵坤遐修建的石拱桥,距字库塔直线距离约 1000 米。石拱桥全长 11.7 米,桥面宽 4.28 米,桥孔净跨 6.5 米,位于当年从赤水河马桑坪至水塘的通道上。迄今,该桥仍是一些村民过河耕种的通道。
" 赵坤遐曾经很富有,好几座山都是他的。晚年时,家境落败。" 赵温平说。
但对于赵坤遐的职业,赵温和、赵温平表示不知。" 他没有后人,去世后葬得也很简单。墓前,也没看到墓碑。" 赵温平说。
▲据传赵坤遐出资修建的石拱桥
酱香仁怀编辑部查询了一些地方资料,没发现赵坤遐的记载。只能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村民中流传的赵坤遐事迹,推测他可能是一位有学识、有殷实家产的乡绅。
旧时,人们对于官员和读书人,心怀敬畏和尊重。因此,在天高皇帝远,且因条件限制而行政能力低下的朝代,乡绅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乡村秩序的实际维持者。有学者作出这样的总结:" 皇权不下县,县下靠乡绅 "。
乡绅的身份,可能是荣归故里的退休官员,也可能是未任过实职功名者,还可能是没功名的读书人,以及在家族中威信高的人。这些人,以他们的身份、威望影响,调解乡里矛盾、教化一方。
▲字库塔上的图案
这种乡绅文化,被视为皇权在乡村的延伸,明清时期的仁怀地区十分盛行。此前,酱香仁怀编辑部曾在偏僻山乡,寻找到诸多线索。同时还发现,不少乡绅与地方政府、在职官员关系密切,而地方政府官员也十分依赖乡绅。
我们推测,小耳沟的赵坤遐,他还可能没有功名,甚至没有过多的官方联系。他在基层治理中,只是通过自己的学识、善良和公益心,以礼教的形式,对村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字库塔上的图案
这种礼教影响呈现的正面效应,代代相传。在小耳沟村,我们还听到女婿奉养岳父母的故事,发现了其它清代捐资修路碑。当今,人们注重公益、注重教育,仅是在今年初的一次村级教育促进活动中,村里就募集到 50 多万元的教育促进基金。
来源:酱香仁怀
编辑 曾黎 /编审 邓文盈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