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期,全市连续召开营商环境大会,并拟出台各项服务条例,各种提法让企业家们非常振奋。
恰巧,无意中看到一则 1993 年 2 月 11 日的新闻,标题是《汕头改革使出大手笔——聘拔尖学者、月薪一万五》,文末是李嘉诚先生的一段采访," 他反复强调,‘人才是第一位的,要创造环境留住他,赶他都不走’ "。
这段话,套用在我市营商环境实效评价中,也很妥。
筑基释能
本土民营企业是汕头经济基本盘、稳定盘,营商环境优化要保证本地优质企业赚到钱、降成本。
营商环境优化,面广事杂,并非简单的招商引资或企业服务,而涉及到全市每一个市民的经济日常,要稳预期强信心,需要持续做好一万件小事,改良一万件小事,大至政策小至表格,息息相关处无微不至。
经商者趋利于收益、风险、成本考量,能留在汕头并得到发展的企业、生态,意味着经营者对汕头禀赋、特色足够适应,服务好本地企业,特别是本地标杆企业,是稳住汕头经济发展、就业的基本盘。
汕头民间经济发达,截止 2022 年 6 月底,累计市场主体数量 471118 家,其中私营企业占了绝大多数。
激活本地私企活力对于活跃市场流动性、解决就业,有极大意义,特别是在地方专项债务进一步落实背景下,建议应放宽市场准入,在市政、长租房、文化创意、数字化项目上,尽量考虑私企的参与程度,并在一定基础上保障财政资金准时到位,以实际行动为私企纾困。
" 汕头,是我国民营经济发育最早的地区之一。据统计,汕头目前已拥有民营经济单位约 30 万户,占全市经济单位的绝大多数,上市的 35 家企业中就有 34 家是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汕头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
——《何为汕头》南方网
这是对 " 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 "," 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 " 的最大力度贯彻。
via 汕头融媒集团
也只有服务好本地企业,让 " 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 " 才是招商引资的最大法宝。
汕头的 " 工业立市 产业强市 " 经济策略,正是基于对本地优势产业发展升级的 " 补短 ",特别是符合 " 大产业、小企业 " 的扶持逻辑,通过 " 建平台、解诉求、优成本、升业态 " 的方式,集树为林。
全面激活
建立符合汕头经济特区特色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汕头参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各先进城市已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制定自身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并不难,有章可循、有例可依的事情不难做。
如果从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高度出发,那按照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创新环境、金融服务环境、法治环境、政务环境、县域市场环境、税务环境的维度必不能少。
同时汕头需考虑 " 非制度性交易成本环境 " 评价指标体系建构,这也是营商环境优化过程中最易被忽略及最难量化评价的内容。
简化审批许可、放宽市场准入、规范经营运行、强化监督检查、创造集成平台等多措并举,是市层面的工作;但从企业经营端看,最大获利性应是 " 政府少干预、政府多支持 "。
所以,应从机制层面推动 " 干部敢为 ",打造 " 有为政府 "" 服务型政府 "。
" 敢为 " 不是让干部乱作为,而是应为之事应想办法为,除了在全市层面进一步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外,应在机制体制层面,为区县、三大功能平台、各主要行局主要负责人建立 " 试错 "" 容错 " 机制,以领导小组进行责任兜底,降低 " 不敢为 " 风险。
也就是说,营商环境优化,也应该是一个 " 企业政务流程 " 的全面梳理,也是 " 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排忧解难,让他们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专心致志搞发展 " 的落脚点所在。
以商招商
从政府招商引资转变为企业招商引资。
全国有志城市都在抢人才、抢产业,但真正能引发外地优势企业来投的,不在城市招商宣传片有多好,不在于城市政策多优惠,而是来自同行企业口碑。
汕头要在产业争夺、补链强链之路突围,要改进的是城市招商办法——从政府招商引资转变为企业招商引资。
具体做法在于,给予本地企业(简称原企业)招商引资奖励,由企业根据自身上下游在全国招商引资,政府按照招来企业落地产值、税收,每年以一定税收比例、政策优惠回馈原企业。
举例,A 企业协助政府引进 B 企业落地,B 企业三年每年达到 5000 万税收,地方留存部分的 20% 奖励 A 企业,形成整体闭环。
从政府招商转变到企业招商的优势不言而喻。
首先,有利于原有业态做大做强,提升招商效率及精确性。只有企业知道自己上下游其他企业优劣,知道企业底细,知道什么企业来自能帮助自己。
其次,有利于留住本地优势企业。许多时候,企业离开汕头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配套产业链,如果能通过政府奖励、政府能力来补实产业链,那就是最优结果了。
第三,扩大招商面及政策准确性。数十万企业只要百分之一愿意帮政府招商,再有百分之一能落地,那每年引入企业数量极其可观。
" 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到基层都是办法 ",过去我们制定政策多但引领力不足,正在于无法真实满足企业诉求和所需,要让元企业(汕头本土企业)成为经营主体,更是政策主体,将招商的主动性回归企业,政府真正充当企业 " 服务员 ",招商才能真正招到商。
只有打造 " 留得住企业 " 的营商环境,才能形成有效的招商闭环,两者缺一不可,持续发展,才是长效、正道机制!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