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触电新闻
◎ 潮字大叔 | 文
过去一年多来,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汕头这座城市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停留于 GDP 表象的此起彼伏,是植根于城市土壤之中,能够生长的力量,一年半载只是培育,但稍微耐心,将改变一座城。
这何曾不是 " 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忍得住非议 " 的生动实践呢?
数据粤东将用四个专题从不同角度,表达我们在这个城市所看到,感受到的,那些留数据很远、离生活很近的现实。
我们从房子说起。
小曾来自天津,硕士在东北就读,2021 年汕头招聘硕博人才,她考上了。
来汕头之前,她特地在知乎上看网友如何讨论汕头,其中一条她最担心的,就是 " 住房 "。
作为应届毕业生,财力有限,现在去买房子确实不易,但政府能提供什么样的住房给她,她是焦虑的。
2020 年,汕头开始实行三年人才引进计划;2021 年底提出 "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积极培育 " 三新一大 " 产业,这是汕头建设好 " 特区 "" 省域副中心城市 " 的必由之路。
当汕头涌入新市民、新青年时,是否会重蹈他城覆辙,让住房问题成为他们长留汕头、贡献汕头的烦恼呢?
汕头市政府给出的答案是,提供匹配的住房。
与之前的上一辈人 " 便宜,有得住就好 " 的观念不同,新市民新青年对住有着更高需求——体面的居住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最好在就业地段。
" 首批 9 个保障性租赁租房项目,1517 套保障性租赁租房全部完成认定 "," 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保障性租赁住房目标任务 "
2021 年 11 月,汕头被列入广东 10 市重点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之一,今年这一事项也被列入市十项民生实事上。
新式住房," 在保障房上不马虎 ", 翻看这次市住建局认定的首批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事实上也能看到它的 " 新 "。
从高精尖人才到产业工人、服务业人员,涵盖市区、两潮及重点产业园,除了租金低于市场价外,更重要的是低通勤成本(在就业地段,甚至在产区内),高生活品质(提供配套生活娱乐设施),个性化居住(多款房型可不同选择),最大程度上实现入住者的职住平衡。
日报有个采访,新入住龙湖区思冠人才公寓的小彭说,"2 月份在这边看到公寓,环境比较不错,这样家里人也安心 "。
安心居住,安心生活,安心工作,留下来,就是汕头的财富,留下来,就是汕头的禀赋,汕头,真的在解决民生问题。
要留住人才,要让人才安心,就要有 " 家 "。
有 " 家 " 才有根。
汕头不是给了房子,而是为他们扎下了在汕的根。
如果说汕头只考虑吸引人才而去解决住房保障问题,那么,以公租房,主要为解决户籍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兜底保障性工作。
公租房,托起无数家庭的安居梦。
自实施公租房保障以来,市住建局通过新建、收购改造等方式多方筹建公租房,共筹建公租房 12537 套,建设了长兴苑一区、潮馨园、新华园、海安苑、益璟花园等一批公租房项目。
一间间公租房,托起无数家庭的安居梦。
汕头日报报道这样一件事,八旬独居老人王姨无房租住在金陇社区一处老宅,院子里长满青苔,屋里阴暗潮湿,屋顶破旧漏水,一逢雨天门口还浸水,出行都成问题。今年 5 月底,老人家被安排住进一房一厅安度晚年,老人第一次住上电梯房,欣喜万分。
这处安置的新居,让王姨眼里有了光。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乌桥岛棚户区改造项目。
住进带电梯的高层住宅小区,曾经是乌桥岛棚户区居民遥远的梦。今年 3 月,随着棚户区改造项目首期交付使用,首批 1009 户居民终于实现了安居梦,入住 " 新天家园 "。
近年来,汕头市共新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住房 10463 套、保障性住房 12537 套,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 17426 套,为超过 6.97 万人实现安居梦。
在特殊困难群众住房保障上,市住建局组织对全市城乡低保、特困、低收入、残疾人、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众家庭住房情况进行全覆盖排查,在此基础上,经对照政策规定的住房困难标准进一步深入排查核查,全市共认定需解决的特殊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897 户。
▲今年 7 月公示的列入特殊困难群众住房问题解决范畴的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市住建局落实租赁补贴发放 2705 户,超额完成 2022 年省下达任务。
截至目前,全市共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 1517 套,完成 2022 年省下达任务(1500 套),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问题。
而推动棚户区改造由 " 重开工 " 向 " 重竣工 "、" 重交付 " 转变,功能齐全、舒适便利的宜居社区,是改善民生的真实写照。
小曾后来说,在知乎上,对汕头有很多正面负面描述,不一而足,最终来到汕头,她看到里面一句话,
" 你的所有努力,不会被这个城市辜负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