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4 月 2 日,清明节前夕,长沙阴雨绵绵。依山傍水的长沙明阳山福寿苑陵园,显得格外宁静悠远。当天上午,长沙爱尔眼科医院与数所医学院学生代表,志愿者代表一同参加由长沙市红十字会组织开展的 " 生命 · 遇见—— 2023 年遗体器官角膜捐献缅怀纪念活动 "。诵读祭文、默哀、献花、系风铃 …… 在广西南宁,在四川成都,在湖北武汉,在甘肃兰州 …… 过去一周里,更多追思 " 无言良师 ",礼赞永恒生命的缅怀活动相继在全国各地开展,每一处,都有爱尔眼库的身影,以此传递更多的人间大爱,让光明得以延续。
走进长沙明阳山福寿苑陵园,再顺阶而下,远远就能看见长沙市红十字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广场上竖立的十余面纪念石碑。每一面,都被名字填得满满当当。这些,都是从 1999 年至今的遗体器官捐献者。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悲伤却温暖人心的故事。
作为 " 湖南省红十字角膜捐献爱尔眼科接收登记总站 ",长沙爱尔眼库见证了许多传递光明的感人事迹。其中,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叶沙(化名)与 " 一个人的球队 " 的故事,尤为让人泪目。
2017 年 4 月,热爱篮球的少年叶沙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了 16 岁。在儿子生命的最后一刻,父母决定捐献出儿子的器官——心脏、肺脏、肝脏、两个肾脏和一对眼角膜,给七位急需器官移植的病人,让他们重获新生。
两年后,为了延续叶沙的篮球梦想,五名受助者集结在一起,共同组成一支篮球队,它的名字就叫 " 一个人的球队 "。
颜晶(化名),就是 " 球队 " 的一员。在湖南湘西土生土长的颜晶,自出生起右眼就有一个浑白色肿瘤。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眼里的肿瘤物越变越大,甚至,面临眼球爆裂的风险。
颜晶唯一的出路只剩眼角膜移植。所幸,叶沙献出的 " 生命厚礼 ",让她重见光明。2017 年,颜晶在长沙爱尔眼科医院成功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治疗。
颜晶的人生自此迎来转折——性格变得开朗乐观,学习成绩逐步提高。当然,她也会特别注意右眼的状况。" 因为,这也是叶沙哥哥的眼睛。" 颜晶说,她要带着叶沙的眼睛去看更大的世界,今后,要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与长沙相距 800 余公里远的广西南宁市,同是 " 球队 " 一员的周斌(化名)在离世前选择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将大爱延续。
周斌是广西桂林恭城人。2017 年,他罹患肝癌面临死亡的考验,在陷入绝境之时,是叶沙离世后捐献的肝脏挽救了他。
重获新生后,周斌无比珍惜每一天,他坚持锻炼身体,更加努力工作,花时间陪伴家人,享受生活乐趣。他还成为了一名志愿者,积极地参与器官捐献公益讲座,帮助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2018 年,当得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组织开展 " 一个人的球队 " 公益行动时,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 " 叶沙篮球队 "(亦称 " 一个人的球队 ")。
这一年,周斌完成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这一年,周斌开始这样介绍自己:" 我是叶沙,叶沙的肝 "。
不幸的是,2022 年 6 月 13 日,周斌因癌症复发离世。
在弥留之际,周斌不忘嘱咐儿子替自己完成心愿——他要像叶沙一样,捐献自己的器官,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之后,周斌的眼角膜由南宁爱尔眼库接收,并成功移植给了两名角膜盲症患者,让他们重见光明。
据世卫组织发布的《视力残疾全球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因角膜病致盲者约有 400 万至 500 万人,其中每年新增角膜盲症患者约 10 万人。然而每年能施行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仅不足 1 万人。对此,长沙爱尔眼库行政主任杨丽红表示,因受传统观念影响及角膜捐献意识的缺乏,致使角膜捐献者少之又少,而角膜材料稀缺导致角膜盲症患者不能及时接受治疗。
杨丽红说," 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能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希望更多人了解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参与到这份奉献爱心、延续生命的崇高事业当中,让更多在黑暗和绝望中的患者重获新生、重见光明。"
" 相对于其他器官移植而言,眼角膜移植成功率是最高的,大概在 90% 左右。因为角膜是透明无血管的组织,所以它手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最低,排斥反应是导致器官或者组织移植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有角膜病的患者大部分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爱尔眼科角膜病研究所所长李绍伟教授介绍。
据了解,自 2006 年首家爱尔眼库在长沙成立至今,爱尔眼科已在全国建立 9 家眼库,并携手各地红十字会成立了 45 个角膜捐献登记接收站,已发展为覆盖 14 省 54 城、7 省 " 库站模式 " 的角膜捐献救助网络。目前,已累计成功接受 5500 位爱心人士捐献的眼角膜,帮助 1 万余位角膜盲症患者重见光明。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陈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