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互联网充值返券 " 消费投诉数量上升调查
"29.9 元充值 100 元话费 ""49.9 元充值 200 元话费 "…… 取快递、看视频、玩游戏时常会弹出这样的内容,记者近期调查发现,这样极具吸引力的低价充值活动实为消费陷阱——充值获得的不是话费而是数十张话费满减充值券。业内专家表示,一方面商家这种行为涉嫌以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另一方面部分平台及 App 帮助这些不良广告商让消费者频频踩坑,有失平台监管之责。
低价充值话费诱惑力十足
" 我以为自己真的获得了低价充值话费的奖励,没想到充值后话费没拿到,给了一堆券,还得另外下载软件,支付的 29.9 元等于打了水漂!" 杭州一名消费者胡女士说。
胡女士反映的问题,正是当前各界关注的 " 互联网充值返券 " 消费投诉。胡女士说,在一丰巢快递柜取快递,扫完二维码打开柜子后,手机端自动跳转了 100 元话费优惠券包界面。当点击 " 立即领取 " 后,跳转的界面显示 " 您的 7000 会员积分即将过期,积分可抵扣 70 元 "" 仅需 29.9 元就可以领取 100 元 "。
" 这 100 元事实上是券包,我必须要向下拉动到第二页的界面才能看到详情解释。这个商家活动的解释方是上海云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胡女士说。记者联系了该公司留下的客户电话 "4001802500",客服回复:话费券并非直接充值话费,话费券单次充值 100 元抵扣 5 元,一共 20 张,等值金额 100 元。若已经使用 App 会员权益则不支持退款。
不仅仅是取快递,从黑猫投诉等平台反馈发现,一些视频、游戏等软件也植入了大量此类广告。由此,记者进入某视频平台发现,在所观看的视频下方有非常显眼的 " 两张体验卡可抽取 " 字眼,点击之后可进行抽奖。抽奖结果显示 " 领取 100 元话费券包 ""100 元,会员价 29.9 元 ",输入手机号即可领取。
记者输入手机号支付成功后,收到一条包含链接的短信,链接提示用户需下载松鼠果果 App。记者下载且登录之后,在 App 券包里看到数十张话费五元满减优惠券,提示 " 每月可任选 1 张优惠券使用,优惠券有效期 1 年,过期自动失效 "。也就是说,并非 29.9 元能够直接充值 100 元话费,而是 29.9 元购买到一堆 100 减 5 元的 " 全网通用 " 话费优惠券,且一次只能使用一张。
针对这一情况记者采访了相关通信公司。广东电信表示,按照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规定,电信直接提供的线上充值最高折扣 9.95 折,广东电信线上直充没有折扣,也没有通过合作方向客户提供线上充值服务。其他运营商也表示没有直接参与此类线上充值优惠。业内人士表示,有的公司会和运营商合作,自费掏钱购买一些充值优惠服务以吸引顾客,但使用场景、使用期限等,解释权在公司本身。
目前,已有地方监管机构介入这一消费投诉。近期,四川省自贡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自贡市 " 互联网充值返券 " 消费投诉信息公示行政约谈会,约谈 18 家涉及 " 互联网充值返券 " 消费投诉的经营者。数据显示,2022 年 6 月至 2023 年 2 月中旬,自贡市市场监管系统处理涉及 " 互联网充值返券 " 消费投诉举报近千件,涉及 18 家公司,此类消费投诉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数量呈上升趋势。
消费者维权难
记者调查发现,因为 " 低价充值话费 " 处处挖坑、套路满满,消费者维权更是难上加难。
多个调查场景显示,有的 " 低价充值话费券 " 广告会把 " 券 " 字故意 " 藏 " 起来,通过隐藏详情页、缩小 " 券 " 的字体大小,让消费者误以为是低价充话费。记者做了一组计算,如果需要消耗 20 张 " 满 100-5 元 " 话费券,需充值 2000 元,并且还自费了近 30 元购买 100 元话费满减券,实际单次优惠只有 3.5 元,更有软件通过设置有效期来减少实际优惠。
有的 " 低价充值话费 " 广告变相为返利软件引流。记者根据黑猫投诉提及的投诉线索,在应用商店中对多个提供话费券的 App 进行查找发现,其简介内容均涉及 " 省钱 "" 优惠券 "" 返利 " 等内容。记者调查发现,上述 App 的功能大致分为两个板块,一是各大影视平台会员折扣权益,另一板块是淘宝、外卖优惠券权益。所谓的淘宝、外卖优惠券权益,则是通过链接跳转,将用户引导至淘宝、饿了么等平台。
奇安信行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裴智勇说,这种充话费广告大都是利用技术手段,以插件方式寄生在一些平台网页或 App 旁边的插栏、支付结果页、跳转页面等位置,甚至是在劫持系统后以垃圾广告形式出现。
还有部分 App 为赚快钱变相收取会员费。记者调查发现,松鼠果果、小熊快省等 App 都无法在应用商城中下载,只能通过点击短信中的链接在浏览器下载。消费者花费 29.9 元实际上所支付的是 App 的 " 一次性会员费 ",广州消费者刘女士表示,一些 App 在收取 " 一次性会员费 " 之后再也打不开了,有的则换了个名称变成其他购物返利软件。由于 29.9 元与维权的成本相比微不足道,消费者往往会自认倒霉。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对老年人来说,这种广告的诱惑性和 " 杀伤力 " 不小,也容易引发一些误操作导致老年人被骗;此类 App 还有可能在下载过程中插入一些工具包,进而非法获取用户个人信息。
须加强审核监管
受访专家认为,一方面诱导充值行为涉嫌以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应该依法受到相应处罚;另一方面,各类平台提供的第三方链接、二维码明显违反《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应加强对此类广告的审核,保护消费者权益。
" 在网上看到这种广告,根本不知道这个 App 是哪个地方的公司,只有进入支付页面甚至支付成功才知道收款方是谁。而要投诉至外省某一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太难了。" 广州消费者王女士说。
陈音江表示,出现消费纠纷时,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消费者可以要求价款三倍赔偿。具体到本文提及的案例,充值平台涉嫌欺诈,应当返还充值款 29.9 元,并赔偿 500 元。
北京市东元(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邓永认为,此类广告门槛低、获利快,且存在监管盲区。" 平台不能只顾商家投放的‘广告费’而不顾消费者的权益,应该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如果平台审查不严,造成消费者损失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针对互联网上此类 " 牛皮癣 " 广告,受访专家建议,从监管治理层面,应将其纳入日常监管范畴,并通过舆情监测、消费者投诉等渠道发现执法线索。一旦查实存在违法违规或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要依法予以严厉查处,让其承担违法后果。
此外,邓永表示,消费者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信类似大幅度优惠的充值广告,尽量通过正规平台正规商家充值,遇到侵权问题要及时保留好相关证据,依法维权,不让不良商家抱有侥幸心理。
一审丨编辑 费勇玮
二审丨值班主任 刘宇玮
三审丨总值班 汪世伟
来源丨经济参考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