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 1895 年英国作家赫伯特 · 乔治 · 威尔斯的中篇科幻小说《时间机器》问世以来,和时光旅行有关的话题便被人们津津乐道,且经久不衰。那么,人类能否实现时空穿越,从而进行时光旅行呢?
什么是时空
当人们惬意地沐浴着春日暖阳之际,是否想过这其实是 8 分钟以前的阳光?因为要 " 跑 " 过从太阳到地球之间约 1.5 亿千米的路程,即便是光,也需要大约 8 分钟的时间。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过去的太阳。
简单地说,我们生活的时空其实是第四维的时间和其他三维空间的紧密交织,物理学家给这 4 个维度起名叫 " 时空 "。
现在,绝大部分科学家相信时间和空间一样并非看不到,并且认为它们是可以拉伸的结构,甚至还可以打个结。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时光旅行可能听起来就不会那么虚无缥缈了。换言之,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操控时空结构的方法,那么就能实现真正的时光旅行了。
速度时光机
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正常的时空中,但绝非危言耸听的是,在我们之中已经有时光旅行之人的存在了。实际上,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上的航天员,都已经展开了步入未来的时光旅行。他们是如何做到进入未来的呢?他们主要依靠的就是速度。空间站绕地球飞行的时速超过 27000 千米,有人曾经在国际空间站里生活了数百个日夜。
他们在返回地球的时候,大约已经向未来迈进了 1 微秒,也就是百万分之一秒。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宇宙飞船看成是一台时光机,它超快的行进速度能够将时间放慢。
那么,时间能否被操控呢?科学家假设在汽车的仪表盘上放一个里面有光在垂直上下移动的 " 光时钟 ",而当车经过时,路人看到的光时钟里的光则是在呈对角线移动。因此,从车外看过去的人看到的光线移动距离更长。
时间等于路程除以速度,所以坐在车里的人度过的时间比较少。换句话说,对高速行进的人而言,时间过得比较慢。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 " 时间膨胀 "。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全球最大粒子加速器位于瑞士日内瓦,近半个世纪里,来自全球 80 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在这里研究、实验时光旅行。目前,他们发现了一种有用的时光旅行粒子,叫作 " 介子 "。这种高能量的粒子来自宇宙射线,它不断 " 轰炸 " 着地球的大气层,但它的寿命只有约百万分之一秒。
科学家利用粒子加速器推动介子,使它的速度接近光速,它的寿命也会因此而加长。也就是说,介子所对应的时间越走越慢,而加速器外面的时间仍然和往常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介子就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未来。
但是,用速度来打造时光机仍然充满障碍,因为质量都对应一定的能量,当物体的动量增加时,其质量也会随之增加。一个物体如果以接近光速运动,增加的质量将会接近于无限大。比如,介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其质量是静止时的 7000 倍以上。
因此,能量是我们进行时光旅行的最大绊脚石之一。简单地说,目前我们还无法让一个人类大小的物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即便是用尽地球上已知的全部能量,我们也无法让一枚火箭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行进。
重力时光机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办法来实现时光旅行,并且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带人进入未来,还能带人回到过去。科学家公认的在时间中跃进的方法,除了依靠速度,就是依靠重力了。
简单地说,重力证明了质量是如何弯曲时空结构的。假设一个物体的质量大到可以和恒星、黑洞抗衡,它就能大大弯曲时空。物体的质量越大,冲击或弯曲时空结构的效果也就越大。哈勃太空望远镜拍到光线经过银河时,其路径会弯曲,从而也证明了质量可以让时空弯曲。而时空的弯曲将帮助我们打造时光机,因为当重力弯曲了时空,它对时间的流逝就有了实际的影响。
比如,摩天大楼一楼的时间就过得比顶楼的要慢一些。因为越接近地球表面,重力越强,时空就越弯曲,而时间也就过得越慢。虽然这是很微小的差别,但如果你在顶楼站上 100 年,那么你的表就会比一楼的表多跑十万分之五秒。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球本身就是一台时光机。
如果我们把场景换到太空,这种影响就更大了。在距离地球很远的轨道上,时间流逝的速度和地表有所不同,这一点对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很重要。我们必须让地面和卫星的时钟保持同步,这些系统才能正常发挥作用。又因为卫星所在的重力场较弱,它那里的时间过得比较快,一天会相差约 50 微秒。
地球的重力及其对时空造成的扭曲程度并不足以帮助我们回到过去,但宇宙中有些地方的重力已经大大扭曲了时空。时空多数呈平面,不过在黑洞中就会剧烈弯曲。黑洞的引力能够延伸并弯曲周围的时空,使其成为无比深邃的锥形洞。由于它的重力如此强烈,因此在黑洞中的时间会大大减慢。
对想进行时光旅行的人来说,进入黑洞或许是实现愿望的一种方法。但是,在黑洞中你一定会碰上奇点,它是黑洞中密度最大的一点。因此,你会在奇点被压得粉碎。
每一次巨大的冒险,实际上都开始于最初的一小步。时光旅行的各种理论看起来似乎都荒诞不经,但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融合了知识与想象,试图证明时光旅行将会发生。有人或许只去过微秒后的未来,但研究时光旅行的科学家仍然在继续前进。
据科普中国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静 整理
一审丨编辑 石雨涵
二审丨值班主任 刘宇玮
三审丨总值班 汪世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