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从雪山到海洋,江水滔滔,惠泽四方。
近日,新书《一个长江 从雪山到海洋》正式发布。这本书是在 " 长江大保护 " 国家战略和《长江保护法》颁布实施的大背景下,以关注长江生态保护为核心,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了长江全流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人文多样性,揭开了长江的神秘面纱。
图文并茂
异彩纷呈
《一个长江 从雪山到海洋》由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联合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共同组织编写,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为了再现了长江的地理地貌、物种信息以及人文风土,全书选用高清摄影大图 300 余幅为书增色,绘制专业地图、物种数据分布图、水利水文生态信息图近百张为书注解。图文一一相对,让这本书成为了解长江的最直观资料,从而具备了一定文献参考价值。
全书分为五个章节,每个章节分别从 " 生境 "" 生物 "" 生活 " 三个维度,全景呈现。不仅展现了在地壳运动、气候特征的影响下长江各区域形成的独特地貌,描摹出了不同流域壮美辽阔、险峻特别的地理景观,同时也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为读者演绎出多方水土孕育的千姿物种,以及充满积淀的百态人文。
长江的故事
从青藏高原拉开序幕
" 在以千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下,经历数次板块碰撞与漫长的结构拼合后,青藏高原终于完成了崛起 ……"
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 " 第三极 "。随着海拔的上升,水汽撞上无数座直插天际的伟岸山峰,在这里翻滚成云,化为冰雪,北纬 30 度干旱带之中的 " 亚洲水塔 " 就此诞生,长江的故事正是从这里拉开序幕。
《一个长江 从雪山到海洋》用最前沿的科学发现,描绘了山川地理,让读者于字里行间,畅游青藏高原、横断山脉、金沙江、三峡、鄱阳湖、洞庭湖 …… 最终看江海交汇。
壮阔的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之间,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河源区,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 …… 白雪山、冰川、湖沼汇聚而成的水流源源不断地为通天河提供水源,也为奔流的长江注入了最原始的力量。
随着海拔的降低,长江从 " 山峰之上 " 奔流而下,变成了以 " 切入 " 方式向前,在横断山脉一座座高大山体间生生割出了金沙江的壮阔河道,一路白浪激越将近 3000 千米,峡谷高差可达 3000 多米。
当长江来到一二级阶梯边缘的 " 梯坎 " 位置,显著的垂直落差让这片区域拥有了丰富动植物。当川江继续向下,长江粗犷、咆哮的赞歌也走向了尾音。随着地势逐渐平坦,长江冲刷、堆积出了肥沃的土地,形成著名的天府之国,孕育了繁荣的人类文明。水流愈加丰沛,河道变得宽阔,紫色盆地、盐油要道、川东平行岭谷和三峡天险交响变奏,形成相互影响又各具特点的人文特色。川江便有了这从雪山到平原、丘陵,波澜而兼具温柔的奇妙。
由于两湖平原地势平坦,几乎毫无阻碍,丰沛的江水四散开去,就形成了密布的河网和发达的水系,其中包括中国水量最大的通江湖泊——洞庭湖。丰沛的水资源,温和湿润的气候,造就了我国这片著名的鱼米之乡。这个 " 天下粮仓 " 不仅滋养四方生灵,还滋养了长江中下游的中华文明。
长江从江西湖口平静如歌地进入了安徽境内,蜿蜒 400 千米后被江苏大地接纳,继续东流,奔向大海。滚滚江流挟带着泥沙不断堆积,日积月累形成了闻名世界的冲击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水哺育了皖南美、江南秀、黄浦江的繁华璀璨。这里是鱼米之乡,水系纵横,稻米鱼羹;也是千百年来绮丽多姿、人文荟萃之地。
长江是野生动植物的
绝佳庇护所和演化场
从雪山到海洋,长江跋涉 6300 余千米,流域面积达到 180 万平方千米,几乎滋养了中国陆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长江,因其独特的自然地域格局,演化出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流域内共有重要保护物种 1398 种,包括 568 种植物、142 种哺乳动物、168 种鸟类、57 种两栖动物、85 种爬行动物、378 种鱼类。
《一个长江 从雪山到海洋》用绿色保护的方式,记录了 " 高山上的生态工程师 " 点地梅、" 雪山之王 " 雪豹、" 高原精灵 " 藏羚羊,以及熊猫、中华鲟、江豚、穿山甲、扬子鳄 …… 这些物种的最美瞬间。
从海拔 4768 米的昆仑山垭口眺望,眼前是广袤无边的可可西里。这里气候寒冷、干旱,海拔较高处的高山流石滩,生长着大量垫状植物,唐古拉点地梅便是其中一员。每年 7 月,唐古拉点地梅叶丛由穹灰色转绿。紧接着,密密麻麻的小花从中爆出来。其低矮的身形和致密的枝叶能够有效抗风御寒,并创造出高原独特的小环境,被称为 " 高山上的生态工程师 "。
同样在可可西里," 高原精灵 " 藏羚羊种群数量明显恢复。藏羚羊是青藏高原上最为活跃的动物,它们组成中国境内最壮观的迁徙,对高原物种演化、动物形态学、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虽然曾遭盗猎,数量不足 5 万只,但经过多年保护,藏羚羊劫后重生,如今已有 20 余万只。
长江,有着复杂多变的水文环境,这里还孕育着有 " 活化石 " 之称的鲟鱼。其中,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于极危物种。作为海河洄游性鱼类,中华鲟在长江上游出生,在大海中成长,长成后再逆流游行 2500 千米以上,抵达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河段进行产卵繁殖。现如今,因为栖息地丧失和过度捕捞等原因,其种群数量迅速下降。虽然人们为了保护中华鲟物种,做了大量努力,但要恢复其自然种群,任重道远。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的传奇,也在长江中周而复始。
四大家鱼平时在长江中下游的支流与通江湖泊中觅食成长。每年春江水暖、水涨船高之际,体形巨大的成鱼会成群结队地进入深邃湍急的长江干流段繁殖后代,它们产下漂流卵,吸水后宛如水晶球一般,顺着水流一路发育成稚鱼,流入湖泊和支流的水系的怀抱。
长江,还有江南人味蕾上的清新滋味:茭白、莼菜、莲藕、马蹄、菱角、芡实、茨菇和水芹菜,它们自古便是江南人餐桌上的美食。
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一环扣一环,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一环受影响,与之相关联的生物也会受影响,最后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一个长江 从雪山到海洋》中,物种介绍后大多有 " 如果它消失了 ……" 片段,带领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审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学会探索、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方式。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储希豪
图 | 现代快报 + 记者 钱念秋
来源:中国大运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