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5 日,阴天,吴师傅一早就来到了育才公寓小区的门口,期待能多做些生意。南京近来的天气总是阴沉沉的,却是吴师傅忙碌的时节,因为阴雨连绵的日子来修伞的人也会相对多一点。吴师傅全名吴其如,是一名修伞匠。不知不觉间,修伞陪伴他走过了三分之二的人生,经过他手修好的伞也陪伴很多南京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雨天。
△正在修伞的吴师傅
修伞日渐式微,面临手艺人困境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假期,不少人还在享受难得的懒觉,但是吴师傅已经早早地开始走街串巷,期待在这个稍显沉郁的日子里多修几把伞。7 点左右,吴师傅骑着自己的 " 电驴 ",到达了离家不远的育才公寓。由于连绵的雨水,天气有点阴冷,但他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天气,仅穿了一件夹克。
吴师傅今年 64 岁,已经修了 43 年伞。1980 年踏入这个行当的时候,吴师傅还是一个 20 出头的小伙子,那时修伞还是个热门的职业,每天来排队的人络绎不绝。修一把伞能赚几毛钱,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就能赚二三十块。为了多赚点钱,吴师傅 1992 年从老家安徽来到了南京,如今和妻子定居在这里。
△吴师傅和他的装备
时过境迁,来找吴师傅修伞的人越来越少了。曾经吴师傅在哪里,哪里就能聚集起不少人。现在往往要靠自己吆喝,都不一定能招揽到客人,甚至还会被说上一句 " 现在哪里还有人要修伞啊 "。
但是也会有老远赶来找吴师傅的人。吴师傅回忆,曾经有个客人从下关骑车跑了好多个地方都找不到修伞的,正巧被在莫愁湖公园转悠的自己碰见了,那个人高兴坏了,终于找到了能修伞的人。" 想修伞的找不到人,我们也不知道去哪里能找到愿意修伞的。" 这不仅是吴师傅的困境,也是大多数手艺人的困境之一。
吆喝一上午,终于等来一位客人
一上午,吴师傅从育才公寓换到清河新寓,又从清河新寓转战去了政院新寓,街头往来的行人时不时看一眼吴师傅的行头,但却鲜有人来找他修伞。对于冷淡的生意,吴师傅也早已习惯。" 现在的人伞坏了多半就扔了,而且各种单位、活动都送伞,雨伞早就不像以前那样值钱咯。" 吴师傅看似淡然地笑了笑,却显得有些无奈,只能争取多走街串巷,在各种小区附近刷刷 " 存在感 "。
△修伞中的吴师傅总是特别专注
终于,在临近饭点的时候,吴师傅遇到了今天的第一位客人——来自苏北的朱阿姨。朱阿姨看到吴师傅仿佛见到了 " 救星 ",赶忙跑回家取出了已经坏了一个多月的两把雨伞。朱阿姨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两把全自动伞还是全新的,孙女手里把玩了一次就坏了,自己在附近转悠了很久都没等来修伞的,这次终于碰上了。
△吴师傅的 " 百宝箱 "
只见吴师傅娴熟地搬出自己一箩筐的配件和修理工具,里面摆满了各种伞骨、伞布、伞柄、伞帽,还有老虎钳等工具。拿到伞后,吴师傅从头到尾扫描了一下雨伞的结构,很快地就找到了问题所在,然后便开始拆解雨伞,给伞换上新的配件。三下五除二,不到十分钟,两把 " 蔫蔫 " 的伞又重新 " 支棱 " 起来。朱阿姨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吴师傅向客人展示修好的伞
为生计练就 " 十八般武艺 "
40 多年的从业生涯,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雨伞也早已由原来天堂伞 " 一家独大 ",到如今各类品牌百花齐放。吴师傅经手的雨伞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 以前的伞规格都差不多,但现在的伞结构和样式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吴师傅也修过不少昂贵的雨伞,最贵修过一把 1000 元左右的伞。
为一把伞找到合适的配件,成了最有难度的部分,因为现在有个性的雨伞太多,而吴师傅批发的配件有时候并不能满足所有客人的需求。但是除此之外,坏掉的伞总是难不倒吴师傅,多年修伞积累下来的手艺让吴师傅能够将各种结构复杂的伞解剖开来,找到关键症结,让问题迎刃而解。
△吴师傅正在拆解伞骨
如今,吴师傅修一把伞能赚 2 元 -20 元不等,这取决于伞的规格、损坏的程度。但是这对于日益上涨的生活成本来说,还是微不足道。所以吴师傅不得不拓展自己的业务,做些杂活养活自己。
吴师傅的电动车后面挂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 " 上门清理油烟机、热水器;回收各种旧电器;代干杂活、保洁 "。今年早些时候,吴师傅还收到一家社区居委会的邀请,为他们清理小区的楼道。
怀念吆喝声不断的年代,参与组建 " 帮帮爱心团队 "
在采访间隙,现代快报记者看到小区门口无数进进出出的快递员、外卖员。既然修伞已经赚的不多了,为何不考虑兼职做些时下流行的职业呢?吴师傅坦言,自己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和大多数老一辈的人一样,他被迫接受了智能手机,却学不会更多的功能。
虽然大多数时候,吴师傅都是一个人走街串巷,独自行动。但是一次偶然,让他认识了和自己一样的传统手艺人们。因为一次居委会组织的社区活动,吴师傅认识了徐燕。徐燕擅长理发和修脚,她看到这些 " 单打独斗 " 的手艺人们,萌生了组建团队的想法。于是乎,他们自发成立了 " 帮帮爱心团队 ",上百次进入社区义诊、理发、修鞋、修伞、磨刀等,吴师傅体会到了 " 抱团取暖 " 的温暖。
聊着聊着,吴师傅也逐渐回忆起自己曾经所处的那个吆喝声不断的年代。" 我们刚到南京那会儿,能看到挑着担子配钥匙的、磨刀的、修轮胎的、箍桶的,你们年轻一代都没见过这些。" 虽然生意不如以前了,但是吴师傅还是认真对待每一把交到他手上的伞。一把小小的伞,是他的坚守,也是他一辈子的营生。
现代快报 + 记者 龙秋利 文 / 摄
(编辑 余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