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新闻 | 湖北 2023-04-10
青山如今真“青山”——一个沿江重工业基地的“换颜”之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贯穿八百里洞庭湖水,万里长江千古一日地向东北奔流,忽而在此处急拐向东南,形成著名的 " 长江第二弯 "。古时过往船只于一片灰黄中,唯见此地有山独青,故以 " 青山 " 名之。

在青山这片水泽之地,孙权驻军演武,宋元大军曾经激战,诗仙李白、诗人陆游也曾畅游。然而,最让这里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还是 20 世纪 50 年代:经苏联专家考察,这片长江右岸的滩涂,被选址为新中国第一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的建设基地," 十里钢城 " 从此拔地而起。

鼎盛时期,青山区的工业产值一度占到武汉的三分之一,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红火的 " 钢城 " 沦为 " 坐守青山望青山 " 的 " 灰城 "。走过钢与火的工业文明时代,步入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时代,千年古镇,何以乐享 " 青山 "?带着疑问,记者走进青山区的大街小巷,探寻这座重工业基地的 " 换颜 " 之路。

从 " 避江而逃 " 到 " 逐水而乐 ",这个江滩不一般

樱花、海棠花、玉兰花 …… 阳春三月,花海绵延绽放在 7.5 公里的长江岸线上。沿江 4 米宽的红色塑胶步道上,大人和孩子追逐、嬉闹。每逢周末或长假期间,青山江滩的 4 个停车场、近 2000 个停车位近乎满满当当。在触手可及的绿色空间中,市民亲近自然、忘忧尽兴。

同样是这片滩涂之地,数百年前,人们忙于围垸垦殖、抵御洪水。由于青山地势低洼,河道变化大,每逢洪涝,往往成为重灾区。江水将现在的沙湖和东湖一带 " 连成一片 "。数十万亩良田,尽成湖荡。据史料记载,仅明、清两代,武汉有文字记述的水灾至少有 92 次。

新中国成立之后,满怀豪情壮志的武汉人民开始建设百废待兴的城市,千军万马战洪峰,打桩还土填坡,使堤身比汛前更高更固。此后,长江武汉青山江段的江堤又历经多次加固,堤顶标高达到 32 米。

" 那会儿的江堤,像是一道‘土墙’,隔绝了江与城。" 回忆起十几年前的青山江滩,71 岁的摄影爱好者赵志刚找遍自己积攒的影像资料,却没有找出一张拿得出手的照片。" 堤坝又陡又窄,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平时大家很少过来。"

在追求 GDP 快速增长的时期,原本秀丽的长江岸线逐渐被 30 多座砂场和码头侵占。江堤上,常见载着砂石的大货车往来飞驰,路面被轧得坑坑洼洼;江面则被各类运输船排放的油污和生活污水染得五颜六色。

为了根除原堤段的渗漏险情,同时改善武汉滨江环境,2013 年,武汉启动青山江滩改造工程,通过实施防洪清障、岸坡整治、堤防加固、景观绿化等工程措施,沿线原有的工业码头、砂石码头退出了江滩,一些相关设施设备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印记被保留了下来。

跟着游客,记者从建设三路路口进入青山江滩,率先跃入眼前的是一台巨大的塔吊起重机。在改造过程中,这座 20 世纪 90 年代内河码头的 " 举重冠军 " 被专门保留,成来游客取景拍摄的热门打卡点。

武汉生态投资集团所属碧水集团青山江滩项目负责人殷振介绍说,不只是这一台塔吊机,相当一部分青山特有的历史印迹,在景观设计中得到体现和保护,成为工业文明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代表性景观。

从空中俯瞰,青山江滩仿佛一条生态绿带,将长江和城市连在一起,秘密就在江滩停车场最深处这堵厚实的钢筋混凝土防渗墙。殷振拍打着墙壁说,墙的另一边就是江水,这堵防渗墙将江水与城市隔开,这便是在武汉市首创的缓坡式堤防,通过维持原堤高度和外侧堤脚不变,放缓坡度,向临江大道一侧推进约 20 米,堤身内部则被 " 植入 " 高 10 余米、厚 0.6 米的混凝土防渗墙,确保防洪安全。

这种改造方案意味着青山江滩会向城市内部 " 生长 ",一度让设计人员有所顾虑。最终武汉市政府决定," 与其要一座高高在上、不被市民亲近的大堤,不如拿掉高墙,让大堤敞开怀抱。"

坝顶则被设计成蜿蜒起伏的无障碍小径,漫步小径之上,一路树荫覆盖、鲜花簇拥。水杉、香樟、杨树等防浪林带经过精心设计,在堤身上模拟出自然山地横纵起伏的层次感,颇有一番 " 堤在林中,似堤非堤 " 的韵味。

巧思不仅在眼前,也藏在足下。作为湖北首个以海绵城市为理念建设的江滩,大面积铺装的透水材料让江滩能自由 " 呼吸 "。每逢降雨,雨水通过导水盲沟和盲管,汇集到近 2 万平方米雨水花园及生态草溪中,最终补充到地下水中。即便雨后初晴,人们在江滩上玩耍,也不会感觉地面湿漉。

无人机航拍的武汉市青山区全景。(青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从水患重重,到岁岁安澜;从生产岸线到生态岸线,沧海桑田间,防洪险滩不再,眼前已是缤纷画廊。武汉青山区水务和湖泊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江滩共建成滩地公园 2039 亩,总绿化率超 80%,每年增加碳汇量约 723.8 吨,释放氧气量约 2400 吨。

" 江滩之变,是亲水与亲民理念的双重体现。" 青山区政府负责人说,江滩的作用不再仅仅是对抗水患,还要有助于让水的灵性滋养城市,让自然、城市与人之间形成亲善如水般的关系。

2017 年青山江滩整治项目荣膺国际 C40 城市奖 " 城市的未来 " 奖项,系全国唯一获奖城市项目。如今的青山江滩,已经成为该区的一个生态品牌,它的蝶变效应正在影响青山,助推该区的经济之变、生态之变。

戴家湖的五次变身,见证发展的绿色转型

"50 年代一湖碧水,70 年代一池煤灰,90 年代一座黑山,00 年代一堆垃圾。" 这个曾被青山老百姓用顺口溜相传的 " 主角 ",就是位于青山建设十路的戴家湖。

在武汉,恐怕很难找出一个与戴家湖相同命运的湖泊,它的五次变身记,见证着青山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全面转型。

上世纪 50 年代,拥有 973 多亩水域面积的戴家湖与几公里外的长江、杨春湖、东湖共同构成南北向的水系。湖中盛产的鱼虾菱藕,是当地人民重要的生活依靠之一。

无人机航拍的武汉市青山区戴家湖公园(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作为武汉市的中心城区之一,青山因武钢建区,随后又陆续建成一冶、武石化、461 厂、471 厂、青山船厂等 12 家国有特大型工业企业,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钢铁冶炼、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闻名的钢铁基地和重化工集聚区。戴家湖也从 " 农业户口 " 升级成为 " 工业户口 ",被规划为青山热电厂的生产用地。

伴随着 " 十里钢城 " 的蓬勃发展,青山热电厂发电产生的大量粉煤灰无处可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戴家湖就成了倾倒粉煤灰的 " 理想 " 容器:几条管道从厂区接到戴家湖,日夜不停地排出黑色灰浆。

20 世纪 70 年代,灰蒙蒙的泥灰取代了过去清澈的湖水,湖水变成了煤渣填埋场,戴家湖的 " 湖 " 从此消失。戴家湖的惨痛经历还远远不止于此。到了 90 年代,因为倾倒的粉煤灰越积越多,戴家湖又成了 " 戴家山 ":十几米高的粉煤灰堆一度 " 溃堤 ",粉煤灰顺着破口染黑了和平大道。

2002 年,随着循环经济兴起,一批新型建材厂开始尝试用粉煤灰做砖。曾经被当作工业废料、人见人嫌的粉煤灰顿时变 " 俏 "。几年工夫,有灰的地方,坑挖到十几米深,雨水积攒," 戴家湖 " 似乎回来了,却再也不复原来水清鱼游的景象。

" 年吃半块砖,自饮洗脚水,名为青山,实为‘灰城’ ",这是青山人的自嘲。青山区工业废气、废水、固废和燃煤消耗全市占比六成以上,区域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长期在全省垫底。

" 过去为了发展牺牲了生态。现在要想发展,就要把生态找回来。" 青山区委负责人说,青山立志要扫除 " 黑灰 " 形象,找回绿水青山。

无人机航拍的青山公园(2022 年 10 月 31 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 放大头针弯,系上缝衣服的线,绑在竹竺上,就能从湖里钓到鱼。" 青山区桥头村居民杨国旺老人儿时常在戴家湖钓鱼,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再次垂钓戴家湖,他足足等了一辈子,从小娃娃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

2013 年 12 月,计划投资 7000 万元的戴家湖公园建设项目破土动工。历经 16 个月的精心营建,在完成粉煤灰清运、生态修复、恢复水体、景观改造后,戴家湖完成了它的第五次 " 变脸 ":湖水重回清澈,盛夏荷花盛开,草坪上孩子们可自在地奔跑 ……

" 我现在经常梦见儿时的戴家湖,梦见荡起双桨的美好时光,虽然它经历了一段灰色的日子,但我很幸运,又看见它变回波光粼粼的样子了。" 作为戴家湖公园园史馆讲解员,76 岁的胡昇见证了戴家湖一个甲子的传奇命运,每次给大家讲解戴家湖公园的历史,胡昇会给大家讲述那个口口相传的顺口溜,不过新版的最后加上了一句 "10 年代一个公园 "。

作为武汉首个建在工业废弃物原址上的城市综合公园,戴家湖公园与紧邻的青山公园一同形成武汉市最大的单体 " 绿肺 ",不仅成为周边 10 余万居民健身休憩的好去处,还获得 "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

重生的戴家湖公园,没有掩盖它那段 " 灰色历史 ",在公园北入口处保留了一面长 10 米、高 2 米的粉煤灰展示墙—— " 灰土上的花园 ",让大家知道绿意葱葱的来之不易。

生态兴则文明兴。越来越多的人从 " 盼望青山 " 的等待,转变到 " 守护青山 " 的实践中来。

10 年间,青山铁腕出击,先后关闭搬迁青江化工公司、青山冶金化工厂、华美饲料公司等一批排污企业,搬迁拆除 23 个沿江砂石码头,协调春笋集团腾退 2.5 万平方米控规绿地并完成绿化建设,清除国电青山电厂 63 万吨灰渣 ……

重拳之下," 灰城 " 慢慢被拭去了尘土,逐渐展露出本来的青翠面容:辖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从 33.7% 提升至 76.2%,优良天数增加 149 天;多个湖泊水质从劣 V 类大幅提升为Ⅳ类、Ⅲ类;近五年建成 11 座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10.14 平方米,位居武汉前列。

无人机航拍的中韩石化化工厂区全景。(新华社发/付松 摄)

从天兴洲顺江而下,在青山区东北部的一处沿江厂区,几只水鸟正掠过成荫绿植,各色锦鲤在处理达标的排放水池里自在游弋,道路两侧千株鲜花竞相吐艳。一街之隔,便是纵横密布的银色管廊和数座近百米高的乙烯塔,生产装置正开足马力进行生产,每年近百万吨的 " 化工母料 " 从这里发往全国。

" 从建厂至今,我们环保投入累计超过 20 亿元。" 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部长夏取胜说。通过加强管理、应用新技术和设备等手段,这个中韩两国在全球能源化工领域最大的合资项目,外排污水和废气达标排放率已达到 100%。

明代文人王世贞因迷恋青山美景,游兴未了地写下 " 武昌在前头,透巡不肯去。为爱青山矶,且对青山住 " 的诗句。今日在他曾驻足的青山矶远眺,江水滔滔满眼绿,乙烯塔前白鹭飞,现代工业与碧水蓝天相映成趣。

2020 年初,湖北单体最大的数据中心——武钢大数据中心一期在青山正式开始运营。" 大数据中心属于高耗电项目,而该中心位于武钢厂区内,使用的是钢厂富余用电,对客户而言,能源保障高,电费便宜。" 武汉武钢大数据产业园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丁明星介绍。

随着城区形象不断提升,青山区域内商贸服务业加速发展,奥山世纪城、武商城市奥莱、印象城等商业综合体相继落户,长江云通、柏斯钢琴、黑芝麻科技等新技术企业纷至沓来。经过多年努力,青山区二、三产业结构比已由 78:22 优化至 61.7:37.3,昔日的 " 红钢城 " 跃变为 " 青山绿城 "。

2022 年,青山区工业技改投资占比武汉市排名第一,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 97 家,增幅达 46.2%。创新力量驱动下,青山区地区生产总值已跨越 900 亿元大关,正在向着 " 千亿城区 " 加速迈进。

家居绿水青山畔,人在春风和气中

初来青山,首先吸引人的是街区内的一连串地名:建设一路、工人村街、厂前村、简易村、自建村 …… 一个个地名,一条条街名,皆是红火年代的时光印记。

厂前村,因地处武钢厂区的前面而得名;简易村,源于建设武钢时的工厂职工和家属住的简易工棚;自建一村、自建二村和自建三村,由单位筹备材料,工人自己动手修建住房,又按修建的时间顺序来依次命名 ……

为挺起共和国的 " 工业脊梁 ",20 世纪 50 年代,10 万多产业工人从天南地北聚集武汉市青山区。随着一座座高炉、一排排厂房拔地而起,一个新兴的钢铁基地逐步成型。与此同时,顾不上规划设计、日夜赶建起来的大量简易工棚和村落,环绕着厂区渐渐形成武汉乃至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

" 以前晚上消防车一响,我就吓得跑出去看。" 在青山区工人村街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刘桂华老人回忆说,她一家三代 6 口人曾经挤在 34 平方米的工棚中生活多年。" 那时的房子大多由青砖加石棉瓦搭建而成,再加上分布密集,万一失火,就会‘火烧连营’。又由于排水系统缺乏,一旦下雨,地势低的家里就会‘水漫金山’。"

时光荏苒,这些低矮简陋的平房和它们的主人一样渐渐老去。进入 21 世纪以来,还有 13709 户共 4 万余人在此 " 蜗居 ",约占青山区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近三分之二的居民是低收入家庭,其中上万户居住面积不到 50 平方米。因为低矮潮湿,配套设施简陋,居民们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强烈。

为了补齐对棚户区居民的 " 历史欠账 ",从 2006 年起,武汉市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开始逐步探索形成 " 政府主导、银企联动、市场运作 " 的青山棚改模式。老旧破败的棚户逐渐在拆迁改造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社区。

如今的工人村街道,楼房外立面整修如新,幼儿园、活动室和配套商业设施等一应俱全。小区实施海绵工程,铺上渗水砖,改变了雨天污泥、积水混流的状况。绿化带里补种了紫薇花、栀子花、桂花,加上原有的枇杷树和橘树,宛如一个花果园。

从 34 平方米的棚户,搬到 86 平方米的电梯房,从破破烂烂的棚户区,到现在绿草如茵的现代化小区 …… 回忆今昔对比,作为 2015 年搬入棚改回迁社区青和居的第一批居民,刘桂华笑容满面。

随着最后一个棚改还建房项目青馨居小区在 2016 年底启动回迁安置,青山区 1.37 万个棚户家庭终于全部告别 " 忧居 ",搬进宽敞明亮、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小区。

青宜居、青惠居、青康居、青和居、青雅居等 5 个 " 青 " 字头社区,组建成了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改回迁社区和武汉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区,圆了大伙儿期盼数十年的安居梦。有搬入新居的居民自己总结:" 这既是‘青山’的‘青’,也是‘青年’的‘青’,更是‘青史’的‘青’!"

由大杂院到新社区,新挑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人们的精神需求随着居住方式和环境改善 " 水涨船高 ",过去粗放式社区管理路子已难以适应;另一方面,人际关系褪去了 " 大院熟人 " 的余温,同时,低收入、困难群体多,老年人集中,居民结构复杂,居住环境更迭没能改变一些陋习 …… 这里成为社区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面对新情况,青山区把解决居民 " 鸡毛蒜皮 " 小事当作大事,创新社区治理体系,通过 " 天天敲门组 "" 顺顺吧 "" 好样的工作队 " 等载体让居民在家门口解决纠纷,提供 " 四点半学校 "" 社区好味到大食堂 " 等服务分别为青少年和困难老人提供托管、就餐,全面提升居民安全感、幸福感。

" 现在小区周边超市、药房随处可见,学校、医院等配套齐全,去年地铁还修到了小区门口。" 刘桂华笑着说,从棚户区搬到高楼里,自己已是心满意足,没想到这几年,生活质量还在不断提升。

" 近 3 年来,社区陆续安装了高空探头、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智慧电梯,新建了 300 多个电动车停车位。" 武汉市青山区青和居社区党委书记桂小妹向记者介绍说,一系列群众急难愁盼的 " 大事小情 " 被一一解决,精细化、智能化正在延伸到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

上一辈人为 " 钢铁过江 " 的雄心壮志汇聚江城,现在五湖四海的人们再次奔赴青山,吸引他们的是宜居宜业宜乐的生活环境。有朋友发问,应该从哪里开始邂逅青山呢?青山人会自豪地告诉你:

——去地处繁华商圈的青山区图书馆。穹顶、汉字吊灯、白色旋转楼梯等独具匠心的设计让人置身 " 时光隧道 ",创新性的 " 馆店一体化 " 运行模式,让读者可买、可借、可 " 预定 "。作为武汉中心城区中最大的区属图书馆,39 万册藏书、8600 平方米的场地足以让千人同享文化大餐。

——去即将成为国家 4A 级景区的武钢文化旅游区。在历经沧桑的武钢一号高炉遗址前轻触屏幕,体验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奔涌而来的震撼,再去现代化的炼钢操控中心,感受轻点鼠标就能加工钢坯的智能。在同一空间下,见证历史与科技的交相辉映。

——去苏联风情住宅 " 红房子 " 改造而来的文旅新地标。这里有跟随日落打烊的 " 游心 " 咖啡店;有红砖瓦墙色调,用上万本图书和镜面搭建出光影书海的 " 最美书店 " 钟书阁;还有通过实体模型展示旧房改造和修缮过程,帮助青山人留住乡愁的 " 修缮实验室 "。

……

一座座新增的文化地标,一批批日益丰富的公共设施,正让钢与火的工业城成为诗意栖居地,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照进现实。

" 家居绿水青山畔,人在春风和气中。" 在青和居社区广场里的一处凉亭上,挂着这样一幅居民创作的对联。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理念,青山人用几十年的时间去经历、去感受,今天他们更加坚信不疑。

"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从历史的长河中踏浪而来,人们欣喜地发现,今日的青山,摆脱了水患频频的不安,擦去了 " 烟尘扑面 " 的疲惫,褪去了 " 脏乱危陋 " 的破旧,终于是满脸笑意,矗立在长江之畔。

在这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新城里,新的诗篇正在不断诞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