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新闻 | 湖北 2023-04-12
邓小平与调查研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和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在全国上下掀起了调查研究的热潮。今天," 学习时间 " 栏目与您一起学习《邓小平与调查研究》。

邓小平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的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都来源于调查研究。他曾说,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永远的、根本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那种只靠发指示、说空话过日子的坏作风,一定要转变过来。本文记述的几则调查研究事例中体现的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关心群众生活的人民情怀和紧抓主要矛盾的战略思维,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深刻的启示意义。

" 吃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吃食堂也是社会主义 "

1961 年 4 月 7 日至 22 日,为响应毛泽东提出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邓小平带着几位工作人员来到北京郊区顺义县,针对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的两个平均主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他的调查研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分别召开县级、公社级和生产队级干部座谈会,二是派工作人员住到农民家里了解社员生活的真实情况,三是深入实地进行现场察看。他召开的座谈会有:4 月 7 日、8 日、17 日、20 日 4 次县委负责人座谈汇报会;4 月 12 日 3 个公社党委书记座谈会;4 月 15 日生产队干部座谈会;4 月 21 日县、社手工业座谈会。为了了解社员生活的真实情况,他派卓琳到上辇村农民孙旺家住了一个星期,派其他工作人员分别到上辇村和北小营村实地调研。他还亲自到白庙村公共食堂、城关公社拖拉机站、生产落后的芦正卷生产队、工业搞得比较好的牛栏山公社、顺义县城关和牛栏山公社的集市等地深入现场实地调研。

通过调查研究,邓小平就公社规模、基本核算单位、超产购留比例、食堂等问题有了明确的意见,他认为当前农村最主要的问题,是赶快把基本核算单位定下来,小队和小队,社员和社员,都不要拉平,要克服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多产多卖多留多吃。

在办食堂问题上,通过调查研究,他的认识由开始时的努力把它办好,转变到后来的尊重社员群众的意见。他在牛栏山公社桑园村召开的社、队干部会上明确说:" 吃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吃食堂也是社会主义。以前不管是中央哪个文件上说的,也不管是哪个领导说的,都以我现在说的为准,根据群众的意见,决定食堂的去留。"

这次调查研究的成果得到毛泽东的肯定,为中央进一步调整农村政策提供了有价值的情况和意见、建议,也为他随后支持一些地方出现的包产到户提供了实践依据。

" 要照顾原则,不要照顾面子 "

在 1961 年调查研究年中,毛泽东的主要精力放在 " 农业六十条 " 上,他把 " 工业七十条 "" 商业四十条 " 等城市工作的具体政策交给邓小平去负责。

邓小平认为,只有结合调查研究,工业条例才能搞出来。1961 年 7 月 13 日至 24 日,邓小平赴东北调查研究鞍钢生产问题,同时就制定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进行调研。关于鞍钢生产问题,他在 14 日至 19 日持续 6 天听取东北局汇报后指出:保鞍钢是个战略问题,保鞍钢三分之二生产能力是个界限。关于工业企业工作条例问题,他提出要搞试点,从定任务、定员、定原材料消耗定额、定协作关系等入手,规定责任制,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和正常的协作关系。

在调研中,邓小平反复强调:" 一切都要按社会主义原则办事,不要再照顾原来说过的话、办过的事,那是照顾不住的。"" 凡是办不到的,不管原来是哪个人说的,站不住就改,顾面子是顾不住的,今天顾住了,明天也顾不住。" 在考察尚处于会战阶段的大庆油田时,他特别关心石油工人的生活,亲自到工人们因陋就简盖的 " 干打垒 " 住房详细了解情况。他提出办供销合作社送货上门、开展多种经营、成立专业队种地、办牧场养猪、栽树榨油等细致入微的具体办法。

通过调查研究,他主持制定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这对推动当时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具有重要意义。1980 年 4 月 1 日,邓小平还真切地回忆说:" 1961 年书记处主持搞‘工业七十条’,还搞了一个工业问题的决定。当时毛泽东同志对‘工业七十条’很满意,很赞赏。他说,我们终究搞出一些章法来了。"

" 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粉碎 " 四人帮 " 后,中国面临向何方去的关键抉择。邓小平 1978 年 9 月 13 日至 20 日在北方四省一市通过调查研究形成的 " 北方谈话 ",呼应了当时正在全国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提出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的崭新命题,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奠定了思想和政治基础。

9 月 13 日,邓小平访朝归来,但他并没有马上回京,而是按事先安排开始了在东北地区的调查研究。在 8 天的时间里,邓小平从辽宁到黑龙江、吉林,再到辽宁、河北、天津,针对我国工业建设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先后在本溪、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唐山、天津等地调查研究,发表重要谈话。这些谈话强调要以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作为我们搞现代化的出发点,号召全党破除僵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极大地促进了全党思想解放。

9 月 16 日,邓小平在长春听取中共吉林省委汇报工作,他提出了 "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 " 的新论断,他认为全党当前的根本任务就是 " 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 "。这次讲话给在场的人以很强烈的震撼。9 月 17 日,他在沈阳听取中共辽宁省委负责人汇报工作时,一改往日的庄重严肃,动情地说:" 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在这次调研中,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全党工作中心转移的战略问题。9 月 17 日下午,他在接见沈阳军区机关及师以上干部时明确提出,要在适当时候结束全国性的揭批 " 四人帮 " 运动。他说:" 运动不能搞得时间过长,过长就厌倦了。"" 究竟搞多久,你们研究。" 这实际上提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从 " 抓纲治国 " 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的主题。

" 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 "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保持着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在设计现代化建设蓝图过程中一如既往、始终坚持,并且带有用数字来 " 算账 " 的鲜明特色。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 " 中国式的现代化 ",即 " 小康水平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 250 美元,提高到 20 世纪末的 1000 美元,翻两番。这个目标是邓小平根据国内外材料作出的科学判断。但到底可行不可行,他要到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 " 算算账 ",调查一下实际可能性。

1980 年六七月间,邓小平专门到几个省做了一次调查研究。7 月 22 日,他在赴郑州的途中说:" 这次出来到几个省看看,最感兴趣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实现农村奔小康,达到人均 1000 美元,一个是选拔青年干部。"" 对如何实现小康,我作了一些调查,让江苏、广东、山东、湖北、东北三省等省份,一个省一个省算账。我对这件事最感兴趣。8 亿人口能够达到小康水平,这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你们河南地处中原,你们算账的数字是‘中原标准’‘中州标准’,有一定的代表性。"

1982 年 9 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根据邓小平的设想描绘了 20 世纪末达到 " 小康水平 " 的宏伟蓝图。

这个 " 小康水平 " 是个啥样子?具体标准是什么?能不能实现?带着这个问题,1983 年春节前夕,邓小平到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沪地区再次进行调查研究。

1983 年 2 月 6 日,邓小平抵达苏州。第二天下午就在下榻的宾馆开门见山地向江苏省负责同志了解:" 到 2000 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 苏州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可能?"

江苏的同志向邓小平详细汇报了近年来全省及苏州工农业生产情况,表示像苏州这样的地方,准备提前五年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实现 " 翻两番 "。

邓小平急切地想知道,达到人均 800 美元的水平,社会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江苏的同志向邓小平具体汇报了 6 条: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住房问题解决了;就业问题解决了;人不再外流了;中小学教育普及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

邓小平为苏州人民取得的成绩兴奋不已。之后,邓小平又到杭州、上海等地调研。这次江、浙、沪三个星期的调查研究,坚定了邓小平对 " 翻两番 "、实现小康目标的信心。回到北京后,他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介绍了调研时了解到的 " 小康水平 " 的社会状况和 6 条标准,高兴地说:" 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 "。

之后,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 70 年的发展蓝图。1986 年 9 月,他在会见一位外宾时幽默地说:" 我们定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摆脱贫困,实现一个小康的社会。所谓小康社会,就是不富裕,但是日子好过。至于下一个世纪,那不是我的事了,我采取不介入态度,总不可能活到 100 岁嘛。但是,我们现在有权制定一个战略目标。到下个世纪,花 30 年到 50 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个时候,才能说我们这个人口这么多、地方这么大的中国对人类作出了贡献。这才真正是为实现我们的理想——实现共产主义做了准备,创造了条件。" 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部署。

1992 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这可以说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一次调查研究,他谆谆教诲各级干部:" 如果从建国起,用 100 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来源:《学习时报》2018 年 3 月 7 日第 1 版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