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苏南模式的创立者之一,常州,因河而生,因河而兴。大运河流淌千年,推动常州从农耕文明一路流向工业文明," 运河两岸,烟囱林立,厂房如织 ",就是常州工业与运河交织的生动写照。这里,曾经创造出 " 小桌子上唱大戏 "" 双手舞出九条龙 " 的发展奇迹,是全国闻名的 " 工业明星城 "。常州工业门类全、底蕴深、集群强、韧性好,拥有 200 多家隐形冠军企业和 90 多家上市企业,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 16 位。
△运河五号创意街区 顾炜 摄
近年来,常州依托运河沿岸雄厚的工业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专班,以 " 让大运河工业遗产再展生机 " 为主线,全力做好 " 保护、传承、利用 " 三篇文章,让大运河工业遗产焕发生机,保存社会资源和人们的生活记忆。目前,常州已拥有 11 个省级工业旅游区,建设了 14 处运河工商业文化展馆,恒源畅厂、大明纱厂、戚墅堰机厂成为国家工业遗产。
恒源畅厂:老工厂变身为 " 常州文化新码头 "
大运河常州段全长 45.8 公里,沿线汇聚了许多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的工业遗迹。其中,恒源畅厂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恒源畅厂(原常州第五毛纺织厂)创建于 1932 年,是常州早期机器织布厂之一。2008 年,结合大运河申遗、常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围绕 " 运河文化、工业遗存、创意产业、常台合作 " 四大主题,通过 " 抢救、保护、利用 " 的办法,常州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原常州工贸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 将其改造成运河边的创意街区,吸引文化创意型企业入驻,成为运河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2019 年,恒源畅厂旧址入选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核心物项包括包括纺织车间、清末砖木结构建筑、清光绪二年土地买卖契约、冯玉祥题写厂名牌匾拓件、民国 36 年的产权证明单等历史档案。如今,这些设备和历史档案都被完好地保存在恒源畅历史陈列馆里,这也是常州首家工商业历史陈列馆。
△运河五号创意街区 运河五号供图
经过多年发展,依托恒源畅厂旧址建立的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华丽涅槃,从 " 古运河畔老工厂 " 变身为 " 常州文化新码头 ",成为常州工业遗存整体保护利用再生的样本。
△运河五号创意街区 运河五号供图
如今,运河五号创意街区里,八字形的老厂门铁门斑驳,历史感扑面而来。大门上方的圆拱上还保留着 " 恒源畅染织厂 " 的铁制厂牌,右侧的门柱上挂着 " 常州第五毛纺织厂 " 的木牌。大门两边呈八字形的墙壁上,手绘宋体字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 格外醒目。
走在园区里,陈旧斑驳的老墙配以满墙的爬山虎,更显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变迁;建厂初期的老办公楼变身为恒源畅书坊;机修车间被用作剧场;风机廊道则被改造成为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 目前,运河五号已将原厂区厂房、办公楼和配套设施打造成设施完备、功能完善、服务全面、氛围独特创意创业发展平台。
发展旅游是工业遗产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运河五号为寻找城市记忆、追溯历史文化、热爱创意生活的人们提供了如百年工商文化游、悠悠运河水上游、创意休闲时尚游等丰富多元的旅游体验和服务。
去年 6 月,运河五号与三堡街联动,紧抓 " 夜经济 " 发展契机,培育夜市、夜游、夜食、夜展、夜剧、夜宿等夜间文旅消费产品,让运河夜经济成为常州老城区的颜值和消费力担当。
大明纱厂:" 工业 + 文旅 " 纺织特色创意园
在常州经开区丁堰段京杭大运河边,前身为常州大明厂常州天虹,后经改制,更名为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按照 " 修旧如旧 " 原则,企业对大明厂旧址进行整体修缮,于 2016 年投入 1.6 亿元启动天虹大明 1921 创意园项目。历经改造,园区如今蝶变成为以纺织服装研发设计、文创、科普、培训、旅游等为一体的 " 工业 + 文旅 " 纺织特色创意园,昔日尽显辉煌的 " 大明纱厂 " 华丽转身为城市新地标。2020 年,大明厂还被列入 " 国家工业遗产 " 名录,并创成省级工业旅游区。
△大明纱厂 施向辉 摄
走进天虹大明 1921 创意园,如同进入了时光隧道,能感受到浓浓的民国风,透过青砖黛瓦,依稀能见得时代烙印。同时,零售、餐饮、展销中心等服务业商家,携有现代文明的气息扑面而来," 历史 " 与 " 今天 " 在这里碰撞、相融。
△天虹大明 1921 创意园 园区供图
今年年初,原本位于丁塘河湿地公园的华祥苑茗茶,搬进了天虹大明 1921 创意园。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华祥苑茗茶总经理别中威来到天虹大明 1921 创意园参观。" 区别于其他创意园,这里幽静、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别中威表示,创意园的整体环境是他决定将店铺搬迁过来的主要原因。" 大明厂 " 见证了中国纺织工业的沧桑巨变,记载着刘国钧、查济民为代表的老一辈实业家艰辛的创业史。改造后的创意园既保住了工业时期的建筑印记,又满足了现代企业的办公需求。
△常州经开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们体验手工织布的乐趣 园区供图
前不久,常州经开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来到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面料展示厅,化身 " 织女 ",在两台小巧可爱的 DIY 织布机前,体验手工织布的乐趣。常州天虹行政部经理沈桥庆向学生们介绍了机织技术 5000 多年的发展历史,跟随他的演示,大家动手操作起来。
" 大明厂的工业遗存主要有 6 处民国时期的建筑群,包括百年水塔、厂史馆、刘国钧办公室等。" 沈桥庆透露,老建筑既有所保留,也有部分被 " 唤醒 ",增添了新气息。过去的办公室、职工宿舍、大礼堂等,被改造成民国餐厅、公寓楼、服装设计中心、茶室,为游客带来更加多元的感官体验。
据了解,通过 " 工业 + 文旅 ",大明厂遗址被充分利用起来,纺织文化得以永续发展。未来,常州天虹还将针对不同人群,打造个性化工业游品牌及研学路线,以全新姿态展现民族传统工业的时代魅力。
戚机厂:常州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者
坐落于大运河畔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厂区的戚机厂旧址,至今已有 80 多年的历史。斑驳的建筑红墙、高大的厂房空间、灵动的线条设计,厂区内完整保存了从上世纪 30 年代到 70 年代的历史建筑和老设备等工业遗存,是常州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者,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记忆。
△戚机厂 戚机厂供图
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始建于 1898 年,前身是上海吴淞机厂,由 " 近代工商业之父 " 盛宣怀亲自选址、兴建。为避免战火,1936 年整体搬迁至常州戚墅堰,并改名为戚墅堰机厂,是常州第一个大型近代化工厂。现隶属于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铁路内燃机车的重要研发、制造和维修基地。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 5 大洲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1 年,戚机厂入选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核心物项包括老机车厂房、机车联合厂房、老三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纪念碑、联合剪冲机、机车设计图纸等。
立足于 " 大运河工业遗产 " 这一主题,常州于 2021 年 2 月提出了建设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示馆的设想。鉴于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浓厚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业文化氛围,以及坐落于大运河畔的独特地理优势,常州市政府和常州市经开区管委会最终选定公司原动力公司厂房作为展示馆馆址。目前,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示馆已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大运河常州段工业文化的新地标。
近年来,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立足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配合地方政府挖掘工业文化资源和城市更新改造,充分发挥 " 铁路工业文化 " 的独特优势,打造 " 火车 " 主题工业符号,以生动鲜活的工业遗产和催人奋进的工业精神,引领带动大运河工业旅游、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与研学活动、文化产业开发,成为大运河工业文化带上一颗璀璨明珠。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敏 陆文杰
(编辑 陈海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