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作为长三角共同的 " 大水缸 ",太湖的水污染治理一直备受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对太湖治理一直十分牵挂、寄予厚望,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专门询问了太湖治理情况。
今年是《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修订施行 15 周年。4 月 10 日至 13 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启动《条例》执法检查,赴苏州、无锡、常州、丹阳,通过实地检查、" 四不两直 "、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条例贯彻实施情况。
△贡湖湾湿地
太湖水质如何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成色的重要标尺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树上 " 长 " 满了鸟儿,水草在水里漂摇 …… 这样的场景在太湖边越来越常见。
江苏太湖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财赋重地,以占全省 17.5% 的国土面积,承载着全省 31.3% 的人口,创造了全省 40.3% 的经济总量,在江苏乃至长三角、全国发展大局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其中,太湖水质如何,也一直是全社会衡量江苏高质量发展成色的重要标尺。
众所周知,蓝藻曾一度让太湖这颗 " 江南明珠 " 黯然失色。自 2007 年以来,经过流域上下的共同努力,在经济总量增长近 3 倍、城镇化率提高 15 个百分点、人口增加 680 万的背景下,太湖水质已由劣Ⅴ类提升为Ⅳ类,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已稳定在Ⅱ类和Ⅰ类,15 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全部达Ⅲ类及以上,连续 15 年实现安全度夏。不过,太湖治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江苏神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同化 摄)
治理蓝藻定期 " 排毒 ",不断探索变废为宝
每年 4 — 6 月份,蓝藻就进入了生长期。随着东南风,会漂到太湖的东部和北部。这里也成为蓝藻集聚的重灾区和蓝藻防控的主战场。
如何打赢这场阻击战?以无锡市为例,2018 年以来,全市共建成 84 个蓝藻打捞点、14 座藻水分离站,日处理藻水能力达 6.9 万吨,累计打捞蓝藻 556 万吨,全力守护太湖碧水安澜。
打捞上来的蓝藻是否可以利用起来,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课题。在江苏神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那些曾经让人头疼的 " 绿油漆 " 摇身一变,成为了一袋袋有机肥料。宜兴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孙列锋介绍,2022 年,这家企业共处理各类有机废弃物 43056 吨,其中秸秆 5700 多吨,蓝藻 17621.93 吨。生产有机基质 1 万多吨,销售收入 300 多万元。" 这家企业捞上来的蓝藻产肥料,其中三分之一的肥料用于自己的生态生产,种植有机蔬菜、有机水果。总体一年营收能达到 100 万元,实现了资金的平衡。" 在孙列锋看来,这是一种可以复制的经验。
△苏州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
氮磷浓度依然很高,产业转型升级促减排
氮和磷是蓝藻最爱的 " 食物 "。目前太湖氮磷浓度依然很高,内源负荷仍然过重。因此全力减少入湖氮磷排放是太湖治理的关键。外源减量、内源减负同等重要。这一要求倒逼企业、园区转型升级。
执法检查组一行来到了丹阳市电镀园。丹阳号称中国的 " 眼镜之都 ",眼镜产业起步早,与之一起发展的还有镜架电镀企业。该电镀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丹阳市投入 2.1 亿元开展了电镀园专项整治,建设完成园区雨污分流、三级防控体系和危险废物集中贮存场所,淘汰电镀企业 3 家,削减生产线 40 条。
" 砸笼换绿 " 做减法,在苏州市相城区黄桥镇," 黄桥电镀园 " 脱胎换骨,转型成为了高大上的苏州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过去园内集聚电镀(线路板)企业 7 家,每年税收不足千万元,废气、废水成为附近居民最头疼的事。转型升级后不但大幅削减了污染,还提升了园区产出效益。
△江苏金坛数字化渔场(于同化 摄)
对太湖产生影响的除了工业污染,还有农业面源污染等。渔业是江苏农业的支柱产业。水产养殖中多余的饲料、鱼蟹等排泄物停留在水中,易导致氮磷排放指标高。如何减少水产养殖对太湖的影响?在江苏金坛数字化渔场,有一个占地 30 多亩的 " 净水器 ",利用沉淀池、曝气净化池、碎石床湿地、集水池四个大池塘,就能完成水产养殖尾水的处理,最终实现养殖尾水处理净化后的 100% 内部循环使用。执法检查组表示,这样的经验可以复制推广。
△贡湖湾湿地水清见底
聚焦生态修复,打造 " 水下森林 " 为太湖疗伤
三分治,七分养。如果把短期见效的污染治理手段比作 " 西药 " 的话,那么生态修复就好比是固本培元的 " 中药 ",能够增强太湖自我调节、自我净化的生态免疫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态湿地从水中 " 生长 " 出来,在内里为太湖 " 疗伤 "。
长荡湖是太湖重要的生态屏障。位于溧阳市上黄镇境内的江苏溧阳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越来越多人休憩的好去处。来休憩的市民、游客多了起来,一群群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的 " 客人 " 也来到这里做客。" 快看快看,湖中央那棵树上‘长’满了鸟。" 来散步的市民游客欣喜地叫了起来。据了解,这里观察记录鸟类 222 种,鱼类 38 种。长荡湖实现了由 " 生产型湖泊 " 向 " 生态型湖泊 " 的转变。
无锡贡湖湾实施退渔还湖生态修复,也实现了从水质劣Ⅴ类到水清见底的蜕变。
让法律制度的牙齿有力 " 咬合 "
" 变化很大 "" 亮点纷呈 "" 任重道远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曲福田用三个词形容了这次执法检查的感受。他提到,总的来看,流域排污总量仍然超过太湖可以承受的环境容量,蓝藻防治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太湖治理还处在爬坡过坎、负重前行的关键阶段。
执法检查组在前期摸排和暗访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有的地方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有的支流支浜水质黑臭,有的地区污水管网建设明显滞后,有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存在 " 空转 " 现象,有的企业还涉嫌违法排污。
" 对于企业来说,是否可以从省级层面统筹优化产业布局,支持企业升级改造?""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有很细致的处罚规范,在执法力度上做了细分,水污染防治方面能不能也建立这样的细则,做到精准打击?"…… 在 4 月 13 日下午召开的《条例》执法检查座谈会上,五级人大代表、企业单位和基层执法人员都积极建言献策。
太湖治理离不开法治支撑。曲福田表示,《条例》围绕精准治太、科学治太、依法治太,作出较为系统的规定,有的还比较具体细致。流域各地要逐条对照检查落实情况,让法律制度的牙齿有力 " 咬合 "。
如何共同唱响新时代的 " 太湖美 "?曲福田指出,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太湖治理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总书记的关怀厚爱转化为新一轮太湖治理的强大动力和经得起时间、历史检验的实际成效;要聚焦关键领域,抓住产业绿色转型、控源减污、生态修复、治理能力现代化这 " 四个关键 ",推动《条例》全面有效实施。他还提到,要加强各方协作,进一步凝聚太湖治理强大合力。" 多年的治太经验充分说明,治理好太湖必须坚持部门齐抓共管、区域协同发力、沿湖水陆共治,推动太湖流域形成污染共防、流域共治、生态共享的格局。"
现代快报 + 记者 鹿伟 徐苏宁
(编辑 李蔚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