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2023 年 4 月号,月刊
最新一期的《博览群书》杂志 " 文化地理 " 栏目,试图从 " 三皇五帝 " 的远古传说中,寻找华夏文明的历史源头。
事实上,对于 " 三皇五帝 " 的远古传说,史学界一向有两种立场:一是以历史学家顾颉刚为首的疑古派立场。顾颉刚提出了 "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 ",并阐述了 " 层累说 " 的三层意思:第一," 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第二,"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 " 无为而治 " 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 " 家齐而后国治 " 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第三,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二是以著名学者王国维为首的释古派立场,认为 " 古史辨学派 " 有 " 疑古之过 "。王国维先生提出了 " 二重证据法 ":"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杂志的专题文章立足于 " 释古派 " 立场,认为 " 三皇五帝 " 是古人对中华远古史的认知和总结。古代相传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古人以为《三坟》为三皇之书,《五典》为五帝之书。《周礼》说外史 " 掌三皇五帝之书 "。随着兼并战争及周代礼崩乐坏,外史所掌这些图籍散佚。司马迁看到百家所传黄帝之书、《禹本纪》等内容后,认为荒诞神怪不予采信,它们或为谶纬和后世小说津津乐道,或成了民间传说。近百年来," 三皇五帝 " 等古史传说在西方神话学理论下,被看成虚构的东西,甚至连夏代也被视为神话而变成虚无。其实,谶纬、小说和民间传说中关于 " 三皇五帝 " 等故事,有些并非虚构,而是渊源有自,把它们置于考古文化的视域下重新考量,隐约能窥见中华远古史的影子,它们都是研究华夏文明起源的珍贵材料。
文章从黄河上游泾水、渭水、洮水、夏水流域发现的考古文化切入,发现与秦陇大地上广为流传的伏羲、女娲、黄帝、大禹等传说暗自印证。由此形成结论:在华夏文明形成、发展的历史中,秦陇大地承担着心脏般的泵血功能,源源不断把文化的新鲜血液输送到中原和其他地方。
作者 郑文丰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