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朱强 记者 赵丹丹)校园内设立了垃圾之家、童星驿站,孩子们回收可回收物可以兑换相应的奖励,从小养成垃圾分类习惯。4 月 20 日,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位于南京栖霞区的南湾营小学已经坚持垃圾分类 8 年,成为垃圾分类典范校园。
△老师在帮学生称重可回收物
在南湾营小学操场附近,学校垃圾暂存点—— " 垃圾的家 " 就设在这里。各个班级的环保小卫士拎着蓝色的可回收物桶来到这里,老师帮着称重,并给孩子们兑换积分、环保币。
在教育楼的二楼,这里设置着童星驿站,驿站内摆放着文具、零食等兑换物品,同学们可以凭借环保币兑换五彩券,再用券兑换相应的奖励。
△学校设立的童星驿站
李翔同学兑换了一支铅笔,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每回收一斤可回收物,就可以得到一个环保币,集齐 10 个就可以兑换一张五彩券,拿着五彩券可以来驿站兑换文具、零食等奖励,也可以兑换 " 点一首歌、获得和校长合影、与老师共进午餐 " 等个性化奖励。" 这个活动很有趣,也增强了我们的环保意识,大家都很乐意参与进来。" 李翔说。
此外,学校在 2017 年建成了 " 自然之声环保馆 ",这里设置了环境警示区、课堂教学区、观摩研讨区和馆外作品展示区。全校的学生都会定期来参观,学生每个月都会在馆内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师生还在这里进行专题研讨。当天,老师正在教孩子们用废弃的果皮制作酵素,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还参与动手制作。
△老师在教孩子们制作酵素
太阳城小学教育集团南湾营校区校长余秀萍介绍,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已有 8 年。从 2016 年 5 月到 2017 年 4 月,学校建立垃圾分类项目核心教师团队,历时 11 个月,反复研究,编写了面对不同年级的垃圾分类项目校本课程的读本——《自然之声》。低年级课程主要围绕 " 垃圾是什么,垃圾从何而来 " 编制课程内容;中年级课程从学科融合角度,主要围绕 " 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垃圾如何处理 " 编制课程内容;高年级课程从关注社会角度和 " 垃圾归向何处 " 的问题编制课程内容。目前垃圾分类项目校本课程分解在 6 个年级 12 个学期进行,落实到语文、数学、科学、思想品德等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垃圾分类项目成为了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全校性项目。
(通讯员供图 编辑 高淼)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