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3-04-23
酱酒文化传播大使李飞:在世遗中发现土司的酒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开篇语:

仁怀市作为酱香白酒发源地、核心区,长期以来形成的酱酒文化、酱酒工艺,已成为优秀传统技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产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为深入传播酱酒文化、传承酱酒工艺,把仁怀酱酒历史文化研究引向深入,增强产区工艺自信、文化自信、品牌自信,推动仁怀酱香白酒文化走向世界,以文化赋能产业,今年 4 月 10 日,仁怀市向 20 位行业领导、专家、学者、商界领军人物颁授了 " 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酱酒文化传播大使 " 荣誉。

这些大使中,既有几十年如一日,为中国白酒事业谋划操劳、殚精竭虑的行业带头人;有勇于攻坚,寻找和发现酿酒关键因子,推动行业进步的学术带头人;有长期潜心学问、默默奉献,研究和传播酒文化的文博大咖;有忠于酱酒、深耕酱酒,不懈推介核心产区工艺、文化、产品的企业老总;也有勇于创新、敢于开拓,坚定做好接班人的年青一代酱酒人。

今天开始," 酱香仁怀 " 微信公众号、中国酱香酒文化网等媒体,将开设专栏,陆续推出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 " 酱酒文化传播大使 " 系列报道。

从世界文化遗产地海龙屯出发,到赤水河畔的仁怀市,高速公路的车程大约是一小时。李飞与赤水河、与酱酒的结缘,是从海龙屯开始的。

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酱酒文化传播大使李飞,是贵州省博物馆馆长,中国首届考古 " 金爵奖 " 获得者。

▲李飞在比对出土的瓷片

2012 年春节还没过完,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需要资料,正在读博的李飞被紧急召回,带着几个队员,登上海龙屯,开始了考古发掘。

3 年后,以海龙屯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为代表的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入列世界文化遗产。

这只是开始。随后,李飞在屯上断断续续呆了十年,研究资料和出土文物。期间,为进一步求证史料,他在赤水河边的密林中、酒镇上,寻找证据。

与赤水河和酒的 " 亲密接触 ",从这时开始。

01. 土司的酒具

遵义城郊的海龙屯,古称龙岩囤。

▲海龙屯 " 新王宫 " 遗址

南宋末期开始,蒙古军队一路南下,播州统治者决定 " 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 "。于是,在 " 飞鸟腾猿不能越也 " 的龙岩囤上,修建军事防御设施。明代,播州统治者再修龙岩囤,同时还修建了一座气派的 " 王宫 "。

明万历的 " 平播之役 ",在终结杨氏家族对播州 700 余年统治的同时,这座曾刻着 " 养马城中,百万雄兵擎日月;海龙囤上;半朝天子镇乾坤 " 对联的 " 王宫 ",毁于战火。

" 我脑海里曾无数次闪现出这样的场景:屯上,陷入一片火海中;四处都是喊杀声,以及妇孺的哭喊声;宏伟的宫殿,被大火点燃后,迅速蔓延,接着轰然倒塌 ……" 李飞说。

▲万块碎片拼接古代瓷器现场

给李飞带来这个 " 场景再现 " 画面的,是考古队在屯上被称为 " 新王宫 " 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处疑似厨房的痕迹。遗址内,散落的精细瓷片,铺满了整整一间房的地面。

他认为,一定是剧烈的燃烧,导致了厨房顶部坍塌,压塌了里面摆放着土司餐具的架子。

考古队员从这处遗址中,清理出约 2 万多块瓷器残片。经过修复,他们修复出一批不同时期的瓷器,包括碟、碗、杯。而根据瓷器底部的款,瓷器的花纹、质地等分析,它们有很多来自景德镇的官窑,可能是播州土司兴盛时期从朝廷获得的赏赐。

▲考古队员正在酒精灯旁修复一件瓷器

无疑,这是土司的酒具、土司的餐具。而这些珍贵的瓷器,不仅是土司炫耀的资本、赏玩的器物,也极可能被用来拉拢下属。

不久,考古队员在后关废墟中,发现了几片外壁上烧字的景德镇瓷片。大家花费了很长时间,猜测这几块瓷片原来形状,以及用途。

▲李飞在拼接一件瓷器

一天,李飞和同事们找了个一次性杯子,在底部钻了个孔,插入喝牛奶的 U 形软管,往杯里一点点倒水,都盛在杯子里,而一旦水没过 U 形管的上端,水瞬间就流空了。

李飞和同事们判断,这几块瓷片,原来是公道杯的一部分,揭示着 " 谦受益,满招损 " 的人生哲理。

修复的公道杯,中间端坐的老人身体内就是一根 U 形管,开的两个孔一个在老人的底部,一个在杯子的外底,形成高低落差。当水没过老人的肩膀,水就慢慢流空。

海龙屯上出土的公道杯,可能是一件酒具。

▲修复好的公道杯

播州土司的势力,极为强盛,南跨乌江、北至赤水河。酒,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宋代杨价(jiè)墓中金银酒器、明代杨元鼎墓内的备宴图石刻等表明,用精致的酒具饮酒、酒宴上以歌舞助兴,或许是他们奢侈生活的一部分。

后关出土的公道杯,从江西景德镇来到播州山城之初,或许就是土司的酒具。后来,土司把这件可以把玩的酒具,赏赐给了某位忠于职守的将领。

▲修复好的一件青花瓷

最后持有这个公道杯的将领,驻守于海龙屯几乎无险可守的后关。在那场终结播州土司 700 余年羁縻的战役中,他战斗到了最后,与心爱的公道杯,舍身殉难。

02. 土司的产业

从海龙屯到赤水河,李飞的目标,是寻找播州土司贩运木材、向朝廷敬献大木的实证。

杨氏统治播州时期,杨粲中兴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贩运木材。他采伐的木材,顺着赤水河进入长江,甚至一度阻断了航道。而到了末代土司杨应龙,就在被剿灭前,还因向朝廷敬献了七十根大木而获奖飞鱼服,得授都指挥使衔。

▲明代备宴图石刻

杨氏统治下的播州,物产丰饶,土司拥有的产业基地多达百余处。依托这些产业,土司兵强马壮。李飞认为,赤水河流域大量南宋时期的奢华宋墓,证实了该区域的富饶程度。

木材,是播州杨氏聚集财富的重要产业之一,也是联络与朝廷情感的重要纽带,也导致赤水河流域成为皇木的重要采办区域。因此,李飞要在赤水河两岸的密林中,找到伐木的实证。

曾经参与清水江流域考古项目,李飞对于木运并不陌生。很快,他就在老仁怀的地界上,找到了 " 皇木 " 碑,找到了 900 多字的摩崖石刻,还原出被称之为 " 国之巨役 " 的赤水河流域伐木的艰辛场景。

▲李飞在仁怀市开展田野调查

而从这时开始,李飞对于赤水河的关注和研究,愈发深入,几乎每年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两岸行走、探索和发现。黄金湾遗址、贵州迄今最早和最晚有文字纪年的崖墓、伐木遗址、古盐道等调查和研究,都有收获。

03. 结缘茅台镇

一个突来的项目,让他与赤水河的白酒酿造结缘。

2016 年,因为茅台镇风貌改造和茅台酒厂老厂房保护,需对一处早期酿酒遗址进行清理发掘。正在海龙屯上整理资料的李飞,被任命为领队,进驻茅台镇。

▲李飞在仁怀市开展田野调查

这是一处被反复利用的遗址,处于茅台镇的老建筑群之中,紧靠着酿酒车间。人们认为,这块遗址下,极可能隐藏着一个关于茅台镇酿酒的重要线索。

酷热的茅台镇上,李飞和同事们在人们关切的目光中开展工作。几乎每天,都有几波人会追问发掘情况。

考古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寻找实物证据,佐证史料记载,最大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李飞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他知道,所有关心的人,都寄希望他们能在遗址中发现更具说服力的东西。" 现场出土器物不多,且迹象也明确告诉我们,这个遗址的利用阶段,集中在清代至民国时期。" 李飞说,这与史料记载的茅台镇开埠时间,以及遗址作为生产场地持续使用的描述,基本吻合。

▲酿酒遗址

但这个发现,并不代表赤水河流域的酿酒历史不够悠久。

2021 年,应仁怀市酒文化研究会邀请,李飞带领团队,在仁怀市境内开展为期酒文化调查。为准备这次调查,团队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做准备,查阅了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资料和考古发掘报告。

酒作为农耕文明的结晶,最初作为人与神沟通的重要工具,后来成为人类社会交际的媒介,并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撑。李飞认为,贵州赤水河、牛栏江地区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 3000 多年前。大约汉晋时期,饮酒之风已在贵州大地盛行。

证明这两个观点最具代表性的证据,是威宁中水鸡公山遗址出土的与仰韶时期酒具小口尖底陶瓶高度相似的细颈小平底陶瓶,以及遗址中大量碳化稻米、带流陶器的出土,还有仁怀市东门河悬崖上云仙洞出土的系列陶器。以及 1965 年出土于平坝马场的永元十六年(104 年)" 中可都酒 " 青瓷罐,和包括仁怀在内的贵州汉墓中并不鲜见的耳杯、部分青铜容器等。

▲云仙洞出土的大口尊

到了明清时期,贵州地区的酒业发展更为迅速。以赤水河为代表,皇木采办、盐运等带来的航运业兴盛,成为酒业发展 " 催化剂 ",也加速当地酿酒技术的革新和发展。

考古证据显示,赤水河流域人群的活动至迟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自此以降人烟不绝,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赤水河流域也成为贵州最繁荣的流域之一。这是该流域出美酒的人文背景。

近年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赤水河流域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和汉晋时期的遗址,并在习水黄金湾遗址发现了距今 4000 年左右的陶窑,以及汉代陶船模型。

▲李飞在海龙屯考古工作站

" 深厚的人文积淀和特殊的自然环境,是该地区诞生美酒的重要背景。" 李飞说,深入挖掘酒的历史及其文化,就是文化赋能贵州白酒的有力之举,如此方能讲好贵州故事,将酒旅融合推向纵深。

注:本文所有图片均为版权图片,未经许可不得下载使用

来源:酱香仁怀

编辑 曾黎 /编审 邓文盈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高速公路 金爵奖 龙岩 遵义 文化自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