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04-23
《人世间》作者梁晓声携新作《父父子子》走进南财,分享“四代人的家国情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热播剧《人世间》根据作家梁晓声所著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着东北小城周家的悲欢离合,温情感人的情节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梁晓声携新作《父父子子》走进南京财经大学仙林校区。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温潘亚对话梁晓声,与青年学子分享新书中 " 四代人的家国情怀 " 以及文学创作感悟,活动现场掌声不断。

△分享会现场

" 不写这本书,我自己都不会满意 "

" 名下有此书,身为中国作家,又去一憾也!" 在《父父子子》封底,梁晓声写下了这句话。4 月 23 日,梁晓声携新作《父父子子》走进南京财经大学,将自己的创作感悟带到了分享会现场。热播剧《人世间》以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而来," 光字片 " 周家五十年来的跌宕起伏,书写了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他的新作《父父子子》,讲述的故事同样跨越五十年,呈现了 20 世纪 30 年代至 80 年代 " 五十年中华民族奋争史 ",也更具历史厚重感。

梁晓声 1949 年生于哈尔滨,作为革命英雄的诞生地,哈尔滨造就了梁晓声那一代人的英雄崇拜情结。" 我们有一曼街、靖宇电影院、兆麟公园 …… 这些都在我心中养成一种对抗日英雄的崇拜和敬意。我想要通过虚构的人物,把他们所作的牺牲,尽可能地凝结在作品里。"

" 那个年代,富家子弟参加革命,有的活下来,有的牺牲,这类人在我们的文学画廊中并不缺。" 在分享会上梁晓声表示,他始终在想,侵华日军铁蹄践踏中国大地,海外同胞是什么感受?当发生南京大屠杀惨案时,海外华人情感上会是怎样的经历?" 我的笔有必要呈现这个。"

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融入到笔触中,基于这样一个想法,梁晓声创作了《父父子子》。" 这本书,是我愿意写的,不写这本书我自己都不会满意。" 梁晓声想把几代人的家国情怀故事,讲给现在的年轻人听。《父父子子》以东北高氏、纽约赵氏等四个家族四代人的命运为线索,串联起 20 世纪 30 年代至 80 年代的宏阔时空: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到曾经的革命者成为首批 " 北大荒人 ",呈现了国人和海外同胞异地同心的 " 双城记 "。小说最后,1984 年四家人再团聚,父父子子,继往开来。

△《父父子子》

" 我只写人物而已 "

梁晓声在写作生涯中笔耕不辍。在分享会上,他谈到了许多自己关于写作的看法,与大家进行分享。在梁晓声看来,作品的深刻性不是非要通过文字的技巧才能体现。" 我只写人物而已。我不喜欢看那些暗示性很强、技巧性很强的东西。本本分分、老老实实、坦坦率率的文字,才能造就好的作品 …… 民间很多人都很有见解,他们有我看不到的那一面。" 就像《人世间》里的周秉昆,这些奋斗中的小儿女,是梁晓声为他们塑造的一个形象。

关于创作动力,梁晓声表示:" 原动力肯定是喜欢、兴趣和热爱。但会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在某一天完成生长的一种质变。就像延安时期,写出《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的那些文艺工作者们,在创作中肯定既热爱,更有责任和情怀。"

梁晓声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 人物塑造需要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灵感,除了关注,还要储备些细节和情节在自己头脑中,这是要养成的习惯。" 他也坦言,作家的人生其实没有那么有趣,也有着不尽如人意的一方面。" 写成一部长篇小说,首先要坐得住,在写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好的头脑,是很折磨人的,甚至会影响到家庭生活。" 梁晓声说到这里,分享会上传来同学的阵阵笑声。

" 我不喜欢成为一个非常热闹的人 "

74 岁的梁晓声不会上网,也是刚刚才学会发信息。他对使用手机这个话题,观点很明确。

" 看书和看手机是有不同的,看一本书,翻的是书页,你在这本书的内容之中;如果是看手机或电脑,你总是会想着划一下或者点击一下,那里有很多解闷的东西,或者引人大笑的内容。" 即便是用手机正在看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只要手指轻轻滑动,立刻就会进入另外一个文字空间或者声像空间,那么这个时候,人在另外一个空间可能就脱不了身了。

梁晓声不上网,对网上的情况也只是略知一二。他表示,目前没有考虑开社交账号," 对我来说时间基本上在倒计时,不会在任何方面分神了,我还是要把精力集中在读和写上面。" 梁晓声认为,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平台会使一个本来安于寂寞的人顿时变得非常热闹,而他并不喜欢成为一个非常热闹的人。" 有些热闹是既无意义,也无价值、无必要的。"

现在,梁晓声还是习惯于拿起笔创作,虽然学会了发短信,但是电脑打字还是不太行,因为拼音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不过他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学会电脑打字。

△梁晓声与同学们的合影

要有意识地利用碎片化时间

读书的习惯一直陪伴着梁晓声。这次来做分享会,他在行李箱中放了四本书,不过因为出行方便,带的都是比较薄的,有的书是二三十年前购买的,梁晓声曾经看过,现在要再看一下。

" 现在的青年和从前的青年是不同的,以前一个孩子想读书,缺少的可能是买书的钱,同时也没有那么多书可以选择,随便拿出一本来,差不多都是经典。但是现在的孩子对学习抓得比较紧,上大学之前可能都没读过几本书。" 开始工作后,人们忙碌起来可能也没有时间读书。

梁晓声表示,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大多数人的阅读都是碎片化的,自己也会在高铁、车上读书,睡觉前也会读。" 现在大家拿着手机可能都是在消遣,我认为手机应该是一个工具,比如用来导航、查询信息等。" 梁晓声认为,碎片化、间断的时间还是有的,只不过大家没有想到有意识地去利用这个时间。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党总支书记陈丹介绍说,今年 4 月 23 日是第 28 个世界读书日,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邀请梁晓声先生来校举办新书分享会,是打造 " 名家进校园 " 文化品牌的首场活动,希望通过系列活动,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助力校园文化建设,让书香飘满校园。

通讯员 施卫娟 王兰兰 现代快报 + 记者 于露 马壮壮

(校方供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