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04-24
详解那些与故宫有关的人、物、事,祝勇做客南京鼓楼区图书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祝勇,现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自本世纪初起,祝勇就一直在书写故宫。他运用文学的手法打通艺术、历史与人生,用散文笔法引领读者进入恢弘的古典艺术世界。其《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古画之美》《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等数十部著作组成的 " 祝勇故宫系列 ",广受读者好评。

4 月 22 日,祝勇携故宫系列作品做客南京鼓楼区图书馆 · 春风阅读季,从他与故宫的情缘说起,详解近年来出版的几部有关故宫的作品。在第 28 个世界读书日之际,为读者奉上了一场知识点满满的讲座。分享会由江苏文艺广播《有声书房》主持人聂梅主持。

△分享会现场:祝勇与聂梅(左起)

二十年,用文字展现更具文化底蕴的故宫

2000 年左右,作为一名生活在北京的年轻人,祝勇对故宫有很大兴趣。每次前往故宫参观,他都为故宫巨大的空间所震撼,为宫殿背后隐藏的密码所着迷。出于这种兴趣,祝勇尝试着挖掘并书写故宫隐藏的 " 文化密码 ",于是有了《旧宫殿》,这是祝勇书写故宫的第一部作品,迄今整整二十年。

在《旧宫殿》中,祝勇结合了小说、历史研究、散文等多种文体,并融入了关于紫禁城内的各宫各殿、物件器皿的思考。当下,跨文体写作成为热门话题,但在二十年前,这种略带先锋的文体还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祝勇的这部作品也自然无处发表。但他对自己的写作尝试颇为坚持,最终成功发表于《花城》杂志。《旧宫殿》出版以来,再版多次,并于去年发行 20 周年纪念版,读者的反响也给了祝勇继续写作的信心。

△祝勇

自此,祝勇进入 " 故宫写作 " 的井喷期。祝勇将自己关于故宫的写作划分为两个类别:一类将历史叙事与故宫宫殿相结合,在具体的情境中书写历史舞台上的种种事件,比如《故宫 600 年》,以紫禁城建筑的空间次序横坐标,以紫禁城历史的时间次序为纵坐标,立体、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通过对紫禁城六百年历史的回顾,揭示定都北京的历史意义;另一类则聚焦具体的时间段或特定的视角,比如《远路去中国》,讲述了马可 · 波罗、利玛窦、马戛尔尼等五位来到中国的外国人的故事,看到其他视角中的中国。

谈及坚持书写故宫的初衷,祝勇表示,受故宫展陈空间的限制以及文物需要展览 " 休眠期 ",能够展出的文物实际上只是故宫馆藏的一小部分,但文字和纪录片能够从历史和文化视角切入,让读者突破时空的界限,更深刻地体会故宫带来的文化震撼。

在困苦中寻找价值,是苏东坡带给我们的启示

故宫中藏有许多不同时代的文人书画作品,苏轼便是其中一员。2014 年左右,苏东坡在大众语境中尚没有现在流行之时,祝勇出于对苏东坡的喜爱,开始写作《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 苏东坡已经是将近一千年前的人物,我们看不到他的照片,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但故宫博物院留有他二三十幅真迹。" 祝勇表示,人们常常说 " 见字如面 "" 字如其人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苏东坡留下的真迹解析他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经历。

△活动现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自幼聪慧勤奋,是公认的少年天才,但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在祝勇看来,苏轼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哪怕在艰难痛苦的境遇中,他都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一直试图超越痛苦,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发现生活中好的一面。

被贬到杭州时,苏轼重视水利工程,修建了苏公堤;被贬到当时被视为蛮荒之地的岭南,苏轼苦中作乐,写下了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虽然这里蛮荒,但好歹能吃到新鲜荔枝;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海南时,苏轼在这个文化落后的地区,担任了文化开垦人的角色,教书育人,并培养了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当地人为了感谢苏轼,还修建了苏公祠。" 我们不能选择环境,但我们能够选择面对环境和人生的态度,不能自暴自弃、任其飘零。" 更让祝勇感动的一点在于,不管被贬到何地,苏轼从没有放弃自己心怀天下,为百姓谋福利的初心。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故宫文物南迁始末的壮举

讲座最后,祝勇讲述了故宫文物南迁始末的壮举,展现南京与故宫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

1932 年 8 月,日军进犯热河,平津形势日益危险。如何处置故宫的大量文物和前往何处的问题上曾有诸多议案。局势危急,北平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议首批文物定于 1933 年 1 月 30 日起运,2 月 6 日第一批南迁文物踏上南迁之路。文物全部抵达上海清点,逐一审核登记。南京分院建立后,文物运至南京。卢沟桥事变后,文物分三路西迁。1945 年,文物集中运至重庆,并历时 2 年分批东归至南京。1947 年 " 翁宅会议 " 决定部分南迁文物分批迁台。南京解放后,解放军受命接收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保护南京文物。1950 年南迁文物北返,至 1958 年,除去台文物和部分留南京文物,南迁文物全部回到北京。

祝勇表示,在战争环境中,故宫文物的长期迁存对运输、包装、保存等条件都有极为严苛的考验。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易培基提早组织工作,评估哪些文物需要南迁,讨论并实验如何保护脆弱的文物免于损耗,如何包装物理性质极为不同的文物,如何在严密包装下运送体积、重量都极为巨大的文物等等,故宫人在此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努力。重返北京的文物几乎无一损毁、遗失,运往台湾的文物因气候潮湿等因素造成故宫文物南迁中的损失。祝勇表示,故宫文物南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规模最大的、在战争中保护文物的一个奇迹。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垚仟 / 文

(鼓楼区图书馆供图 编辑 范文静)

相关标签

故宫 图书馆 南京 苏东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