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叶鑫琦 记者 梅书华)在国家鼓励创新的政策下,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未来有哪些新机遇?对于患者而言,有哪些好药好技术?4 月 27-28 日,第三届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转化国际峰会在南京举行。峰会特邀院士专家、行业精英相聚一堂,盘点各细分领域前沿热点,通过主题分享、案例剖析等方式,探索适合中国的新药研发科技与产业创新之路。
便携式一氧化氮治疗仪,摆脱笨重的钢瓶供气,让肺动脉高压患者顺畅呼吸;神经干细胞移植和人工耳蜗植入相结合,可以帮助耳聋患者重新听见声音;将大数据 AI 应用到重症监护领域,能够为医生的治疗助力 …… 在分论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与转化联盟国际高端医疗器械 / 体外检测 IVD 沙龙上,多位专家围绕医疗器械展开了报告和讨论。
△毛雯
在临床上,一氧化氮可以用于救治患者。诺令生物创始人、生物学博士毛雯介绍,储存一氧化氮的传统方式是钢瓶,高压气瓶运输、存储有一定安全风险和高运作成本。INOwill 便携式一氧化氮治疗仪可以用电化学催化法即时生发一氧化氮,通过一体化气体传输系统快速、直接供给患者,并实时监测治疗气体浓度。目前国内已有超过 80 家医院装机使用该治疗仪,拯救超过 300 例危重症患者,其中 22 例危重症新生儿获免费志愿救治。
听力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耳科疾病。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是大家了解最多的听力辅助设备,然而,两种设备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耳聋主要由毛细胞和听觉神经元不可逆损失造成,如何使其修复和再生,是近年来听觉领域研究的重点。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柴人杰讲述了团队的研究项目成果,该项目开创了把神经干细胞移植和人工耳蜗植入相结合的全新综合技术体系。
" 医生帮助病人,医工帮助医生。" 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澄玉分享了穿戴式医疗设备研发的报告;南京大学教授赵远锦针对仿生器官芯片展开了探讨;医用电声设备标准化工作有哪些重点?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所电气安全室副主任刘茹进行了介绍。
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已经进入发展 " 快车道 ",如今正处于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的变革关口。在最后的圆桌论坛上,大家对高端医疗器械的创新和发展之路展开了讨论。毛雯曾在生物学领域深耕,后来转向医疗科技领域创业,她认为,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大有可为,可以从临床需求出发,结合技术研发灵感,将未被满足的需求转化为落地的医疗器械产品。
(通讯员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