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夜幕降临,约上三五好友,吃点烧烤,闲聊浅酌,是一件惬意的事。在南京市汉中门附近的罗廊巷,有一家烧烤大排档。老板名叫叶池红,人称 " 光头 ",已经营烧烤整 30 年。老叶说,烧烤是生意,也是生活。烧烤养活了他一家人,他还想再做 30 年,把烧烤这门手艺磨炼好。
夜间厨房,繁忙如开挂
4 月 28 日晚 10 点,在罗廊巷一排龙虾烧烤店中," 光头烧烤 " 的门面很亮眼。在二楼厨房,老叶站在两米多长的烧烤架前,旁边是徒弟,两个人正对着面前满满一架子的烤羊肉、牛肉、鸡翅、鱼以及各种蔬菜串 " 发功 ",肉烤得滋滋作响,头上的抽油烟机呼啦呼啦,旁边还有一大堆生蚝在木炭上烤着。
老叶快速翻动手里的铁签,从面前的调料缸里捏起椒盐、孜然等往烤串上撒,看烤得差不多了,快速地递到左手一侧的台子上。服务员进进出出,麻利地端起干净盘子,核对好夹子上的单号,取串匆匆下楼。
厨房烧烤区域不到二十平方米,冰箱、冰柜、烤架和盆、篮子占了一大块,七八个人在里面跑进跑出,非常拥挤。
老板娘孙开云解释,周末本来就较忙," 五一 " 长假,就更忙。从晚上六七点开始到夜里 11 点,厨房里像打仗。老叶举起自己的一双手,表面像被调料腌制过," 你看我这么瘦,油都被烤干了!"
曾经四处漂,安身即烧烤
老叶今年 53 岁,安徽金寨人。17 岁,他就从老家到了南京打拼。在干了几年杂活后,他遇到了一名懂烧烤的老人,老人喊他学手艺。从此,叶池红跨入烧烤行当。
1993 年,他在罗廊巷侯家桥的路口摆起了烧烤摊。摆上两张桌子,支个烤架就开始卖烤串,品种没有现在多。老顾客朱先生说,记得当时牛肉串一块钱五串,夜里街边一溜的烧烤摊,人气很旺。
十多年后,老叶搬进现在的店面。整整 30 年做烧烤,对于老叶来说,这既是他的生意,也是他的生活。在 " 光头烧烤 " 的进门处,有一个室内灯箱,写着 " 三十年前一起做烧烤的兄弟都改行了,只有我,一直还在 "。" 我没想做网红,我们家都是老客。" 老叶说。
一名女顾客告诉记者,她上初中时就跟爸爸常来这里吃,现在她大学毕业了,依然常来,因为这里的东西好吃。就连公司团建,她都推荐这家店。
" 就是吃了十几年了,彼此熟悉,有什么也好交流。" 另一位带着妻女来的中年顾客说。老叶告诉记者:" 一名老客曾跟我说‘你家的板凳,这么多年我都坐出感情来了’。"
" 他们的烤翅、鲳鳊鱼、羊肉串、牛肉串、脆骨、茄子 ...... 都好吃,价格在周围也算最便宜的。" 朱先生说,以前店里环境比较杂乱,服务谈不上多好,可是老板人挺好,大家都习惯了到这里吃宵夜。
做而不厌,还想再做 30 年
其实,这些年除了捣鼓烧烤,老叶先后开过好几家饭店,目前有三家仍在开着,但在疫情期间亏损近百万。
相比之下," 光头烧烤 " 是老叶的根本。晚上 11 点多,老叶稍微空闲了点,他说:" 论饭店,南京开得好的有上千家;烧烤有名的,也就百把家。烧烤对于我来说,挺简单。"
烤肉到什么火候,老叶一眼就能分辨。他说,自己走过别家烧烤摊,闻闻烟味,就能估摸出这家生意好不好,这都是从业这么多年来的经验。
" 我一直不放心全交给徒弟去烤。客人喜欢到我这里来,是因为口味,自己烤才能控制口味。" 他喜欢听取客人意见。要是客人夸他:" 光头,你的串烤得绝对的!" 他就很有成就感。
老叶说,烧烤养活了他一家人,他从不以老板自居,觉得自己和 30 年前没有两样。他要求三不变—— " 食材不变,口味不变,人不变 "。
" 人家说干一行久了会厌,可是我依然喜欢。" 老叶曾经在网上发帖," 我已经做了 30 年烧烤,我还要继续做 30 年!"
" 人生的道路,一是选择,二是坚持。" 老叶说。
现代快报 + 记者 孙玉春 / 文 刘畅 / 摄制
(编辑 周冬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