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管插管、呼吸机、有创血压监测、循环支持 ……" 在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经常上演着惊心动魄、命悬一线的抢救时刻。 这里,离死亡最近,也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重症医学科主任章淬,在 ICU 一干就是 32 年。在这个被称为 " 离死神最近的地方 ",拯救生命是她最熟悉、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章淬表示,过去三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也为重症医学专业的发展带来大的推动,未来十年,重症医学专业将有更大、更快速的发展。
△章淬 ( 右一 ) 正在给患者做治疗
ICU 是医院里的 " 特种兵 "
每天早晨 7 点刚过,章淬准时出现在科里," 作为一名女医生,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和时间,重症一直强调细节决定成败。" 每次查房,她都极其敏感地捕捉到稍不留神就错过的蛛丝马迹,准确果断地给出应对措施。
" 病人是盯出来的,小变化酿成大变化,那时候就会措手不及,从护理到医生要提前发现问题,就会防止大的病情突变。" 在章淬看来,ICU 医生是医院里的 " 特种兵 ",需要经过各学科系统、综合地培训,掌握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在最短时间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同时,相比普通病房的护士,ICU 护士具备更强的抢救、护理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对患者实施实时监护。
1992 年,章淬刚刚从医学院毕业一年,满怀对医学的挚爱以及对生命的敬畏,来到了重症医学科,一干就是 32 年。
从当初的仅有 2 张床位、4 名医生和 8 名护士到目前开设 5 个病区、62 张床位、200 名医护人员,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专科医疗技术突飞猛进,专科核心技术日趋完善与成熟,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
从普通医生到科室主任,章淬总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患者最需要的地方,与自己赛跑,与时间赛跑,同病魔智斗,和死神抢人。一名 16 岁的花季少女,扩张性心肌炎,心脏骤停,希望渺茫。章淬心里持有一种信念: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绝不放弃!救治的过程很漫长也很艰辛,经过她和同事们积极努力,这名少女幸运脱险,等到了心脏移植,重新绽放生命。
多年来,正是凭着 " 生命相托、永不言弃 " 的信念,章淬所在的重症医学科目前每年救治患者总数达 3700 余例,抢救成功率长期保持在 96% 以上。近年来,科室每年收治 20 余例心脏移植患者,数量位居全国前 10 名。
心脏重症为专科特色,精湛医术挽救生命
" 所有研究和技术革新,最终都要回归到病人。" 如今,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常规开展体外膜肺氧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血液灌流、经皮气管切开、俯卧位通气、盲插鼻肠管、非生物人工肝治疗等重点专科技术,应用肺动脉漂浮导管、经食道超声、跨肺压、脑氧饱和度等先进的监测手段,救治了数千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主动脉夹层、多发伤、重症胰腺炎、重症肺炎等危重患者。其中以心脏重症为核心专科特色,充分发挥循环功能监测与治疗的特长,围绕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体外生命支持,积极开展相应的临床技术和科学研究,在每一个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刻,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山高峰显。章淬表示,科室始终坚持医、教、研协同发展,持续深化脓毒症、免疫调控、心脏重症等相关领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等各级课题。近年来,科室多次成功主办心脏重症全国巡讲、省级继续教育培训班、南京市重症医学质控中心诊疗技术规范化培训班等各类学术会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未来十年,重症医学专业将有更大发展
章淬也常常医护人员说,每个生命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分分秒秒都要尊重每个生命。全科医务人员始终秉承 "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 " 的新时代职业精神,多次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各项应急救援及对口支援任务。自 2020 年初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科室先后派出 7 批次、60 名医务人员,参与驰援湖北武汉、河北石家庄、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等多地的抗疫工作,并圆满完成 " 收治患者零死亡 "" 医务人员零感染 " 的既定目标。
新冠肺炎疫情,让公众对重症医学有了更多认识。章淬也深有感触," 疫情期间,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不俗表现,让公众都看到它的救治效率是不可替代的。未来十年,重症医学专业将有更大、更快速的发展。"
通讯员 孙忠河 现代快报 + 记者 安莹 / 文 顾炜 / 摄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