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兰州市交通委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在优化市场环境、保护经营主体、完善政务服务、改善执法监管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行业发展内生动力。
放宽市场准入,建设 " 信用交通 ",市场环境不断优化
记者从甘肃省交通运输厅了解到,落实 " 放管服 " 改革要求及交通运输部相关改革措施,将汽车租赁、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经营由许可制改为备案制,同步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真正 " 放 " 出市场活力," 服 " 出办事效率,改革以来新增备案小微型汽车租赁企业 68 家,全市汽车租赁企业达到 107 家,进一步激发了小微型汽车租赁行业市场活力。
全面落实信用承诺,引导新进经营主体主动进行事前信用承诺、已纳入行业监管的经营主体进行公开信用承诺,有力促进了行业企业诚信经营。深入开展 " 诚信兴商宣传月 " 活动,深入 " 两客一危 "、重点货运源头企业宣传行业法规政策,引导行业企业规范诚信经营,向货运驾驶员发放超限超载提示卡 1500 余张,引导货运企业签订治超承诺书 300 余份,努力营造行业诚信经营良好氛围。积极开展行业诚信缺失问题专项治理,持续推进非法营运执法,着力打击巡游出租汽车、网约出租汽车无证运营、无证上岗行为,开展巡游出租车交通违法陋习整治活动,治理出租汽车驾驶员拒载、拼车、议价等违规营运行为,持续推动网约车合规化进程,道路运输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注重树立和宣传交通运输领域道德模范、诚信之星等先进典型,对外发布行业驾驶员先进典型事迹 5 例,努力讲好交通 " 诚信故事 "。
数字赋能改革,推广 " 互联网 +",政务服务更加便民
落实 " 数字政府 " 建设任务,落实 " 四级 46 同 ",完成 89 项政务服务事项认领及标准化实施清单编制工作,做到 " 清单之外无审批、清单之外无要件 ",政务服务事项 " 网办率 "98.81%、" 全程网办率 "94.05%,基本实现群众办事 " 零跑腿 "。持续推进 " 跨省通办 ",依托互联网道路运输便民政务服务系统,实现 5 项高频事项的 " 跨省通办 ",3 项高频事项与陕、青、宁等周边省区 " 跨省通办 ",已办结 " 跨省通办 " 业务 1800 余件,全国免费邮寄新核发证件,窗口党员先锋岗为驾驶员免费冲洗证件照片,受到了办事企业和群众广泛好评。
同时,推进 " 互联网 + 政务服务 ",大力施行电子证照,全市 3 个类别、9 种证件已累计发放电子证照 80000 余张,为企业和行业从业人员带来很大便利。深化从业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取消除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以外的道路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驾驶员在符合条件的驾培机构完成相应学时并取得结业证书即可申领从业资格证,改革以来累计为 1885 名道路普通货物运输驾驶员发放了从业资格证,减免考试费用 18 余万元。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实现 " 两考合一 "" 考培分离 "" 考场社会化 " 和全程 " 零收费 ",疫情期间努力克服困难,确保考试和防疫两不误,通过加考加试的方式,2022 年组织出租汽车驾驶员资格考试 100 余场,为 7000 余名驾驶员减免培训考试等费用约 900 万元,为驾驶员从业就业保驾护航。
转变理念,推动发展,新型监管初见成效
认真推行 " 双随机一公开 " 监管,实现道路运输行业经营主体 " 双随机 " 检查全覆盖,制定并公开年度 " 双随机一公开 " 抽查检查计划,公开 394 项抽查事项清单,2022 年随机抽选执法人员 1054 人次,检查企业 527 家,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努力避免执法扰民,检查结果及时对外公开。落实透明执法监管,对外公示执法主体资格、执法人员基本情况,对年度作出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执法总体情况进行公示,按照 " 双公示 " 工作要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信息 7 个工作日内录入省信用信息报送系统,并通过信用中国网站进行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扎实推进信用监管,严格按照部、省信用评价实施办法,组织开展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公路建设单位信用评价,开展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诚信考核,并将考核评价结果对外公开,供公众查询,不断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制定行业落实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备忘录措施清单、行业经营主体(从业人员)信用评价结果奖惩措施清单,根据信用等级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努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行业监管机制。
网约车方面,落实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2021 年以来先后为 " 美团打车 ""T3 出行 "" 万顺叫车 "" 创业者出行 "" 携程专车 ""365 约车 "" 携华出行 " 等 7 家网约车平台公司颁发经营许可,目前全市共有网约车平台公司 20 家,网约车 3477 辆。制定网约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实施细则,持续推进网约车车辆、驾驶员 " 双合规 " 进程,积极推动网约车行业健康发展。
努力打造水上交通名片,唱响 " 黄河之滨也很美 " 城市名片,加强水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运输服务能力提升,推动水路运输与水上旅游融合发展。通过产权转让、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人力、物力资源整合,使兰州水运集团成为兰州水运行业龙头企业,带动水运市场规模发展。实施夜游黄河、乘船观景项目,拓展沿黄河旅游航线,对黄河兰州段 23 座乘船码头进行改造提升,新建大型游船 3 艘,购置大容量巴士船舶 3 艘,黄河兰州城区段航运提升改造工程被列为交通运输部 " 十四五 " 水运规划项目,水路交通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制定兰州市水路运输企业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快艇经营管理办法,积极探索符合行业市场实际的管理措施,弥补行业监管空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积极推动水路交通高质量发展。
执法为民,保护市场,执法温度传递法治热度
扎实开展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坚持自我革新、刀刃向内,全方位、多方面查找执法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见人见事,力求标本兼治,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态度简单僵硬、执法风纪不严整、执法形象不佳等问题得到有力纠正,执法公信力得到有力提升。落实 " 两轻一免 " 清单制度,制作市交通运输 " 两轻一免 " 清单并对外公开,对符合 " 两轻一免 " 情形的违法行为严格适用 " 两轻一免 ",从轻、减轻或不予处罚,避免随意执法、任性执法。2021 年以来实施从轻处罚案件 27 件、不予处罚 74 件,免罚金额 2.05 万元。广泛开展说理式执法、引导型执法,免罚案件实行告知承诺,予教于罚,执法满意度大幅度提升。认真开展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对 " 两客一危 " 企业和出租车公司企业、城区重点货运源头企业负责人进行行政处罚信息修复培训,帮助企业掌握 " 信用中国 "" 信用中国(甘肃)"" 信用中国(甘肃兰州)" 网站信用修复操作流程,不断完善自身信用。执法人员送达行政处罚决定时,一并送达《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书》,告知处罚信息将在 7 个工作日内进行公示,同时告知信用修复时间及方法,做到 " 一处罚一告知 ",引导企业及时进行信息修复,及时修复自身信用,被称为 " 有人情味的执法 "。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针对超限治理领域、互联网道路货运平台收费问题开展自查自纠,公布涉企违规收费监督投诉举报联系方式,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怡璇
一审丨编辑 安娜
二审丨值班主任 刘宇玮
三审丨总值班 何晓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