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院花开,住着舒心。" 居住在麻江县坝芒乡水城村的村民王金和刚从田间劳作完回到家中,放下背篓,便不由自主到自家庭院中侍弄着花草,这些天,他忙着搬砖砌墙、设计花台、摆放花草,自家小院的 " 颜值 " 越来越高。
麻江县水城村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布依族寨子里,一条条洁净的水泥路蜿蜒串联起各家各户,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一排排丰富多彩的文化墙,山上的绿色产业与错落有致的小寨子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谁曾想到这个过去最偏远、最穷的、基础设施最差的后进村如今跃变成为产业最优、设施最佳、面貌最靓的先进村。
在水城坝区,连成片的白色大棚像是给大坝穿上了一层 " 新衣 "。给土地换上 " 新衣 ",现在叫产业结构调整,但在过去,村里面的人却认为是 " 败家 " 的事。
" 稻谷玉米年年种,产业发展不见动。" 传统观念影响,一直制约水城村的发展。村党支部书记罗传彬率先示范,流转 50 亩土地开始种植蔬菜,成为村里第一位吃 " 螃蟹 " 的人。为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水城村探索 " 党员 + 农户 ""1+N" 等结对帮带模式,结对帮带农户做实 " 一村一品 " 特色产业。富带穷,强带弱,如今,全村 90% 的家庭都参与其中,水城村不仅建成了麻江县最大的坝区蔬菜产业基地 4915 亩,带动 1284 户农户实现增收致富,还打造建设成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 菜篮子 " 基地。
" 观念改变后,过去骂我们最厉害的,现在也是种植蔬菜最多的。" 罗传彬笑着说道。
产业融合,群众的日子富裕了,但农村人居环境一直是水城村的 " 堵点 " 和 " 痛点 ",村口垃圾池里空无一物,树旁大树下垃圾成堆,这是常态。如何改变这一陋习?水城村党支部想出了妙招。
推行 " 十联八创 " 民主管理机制,由每十户农户组成一个卫生共管、文明共创、产业共建的 " 十户一体 ",抱团发展。通过 " 金种子 " 党员示范户示范带动,以 " 党员 + 农户 " 的方式划分责任区,带领群众修建产业路、美化靓化庭院、清理违建和垃圾,引导农户建设门前 " 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乐园 ",坚持定期开展环境卫生评比,逐渐养成人人爱护花草的习惯,乡村颜值大大提升。
" 村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设施健全,我们也不能拖组织的后腿 "。王金和家连续几个月在环境卫生积分评比活动中得分高居榜首。
为持续培育良好村风,水城村每年都评选 " 守法户 "" 卫生户 "" 孝老户 "" 技能户 " 等典型,同时还发动村民晒家风、晒家规,相互学习,以点带面,全村形成崇尚美德、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人人都成为移风易俗宣传员、文明乡风推动者。
村庄美了、产业旺了、生态优了,村民们还建起了农家乐,吃上了 " 旅游饭 "。" 从种植蔬菜到发展休闲体验农业,来这里旅游的人多了,我们的收入也提高了。" 水城村村民王玉君说,
麻江县水城村是坝芒乡建设和美乡村的一个缩影。
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城镇精致管理、乡村庭院美化、文明新风倡导、法制教育普及等 " 和美城乡 " 四大行动为抓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共建共治共享,这是坝芒乡创新探索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又一举措。
通过深化 " 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 " 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全面搭建 " 党小组 + 网格员 + 联户长 " 基层治理 " 铁三角 ",有效组织、宣传和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 " 党员带头干、群众比着干、干群齐心干 " 的良好局面,逐步实现村有产业、户有增收,乡村 " 气质 " 更美了、" 颜值 " 更高了,群众生活舒适度、幸福感越来越强烈。
金延霞
编辑 曾黎 /编审 邓文盈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