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周笃文,字晓川,1934 年生,湖南汩罗人。中国新闻学院教授,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著名词学家,诗词中国杰出贡献奖和聂绀弩杯年度诗坛人物的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早年师从张伯驹、夏承焘先生。著有《影珠书屋吟稿》《周笃文诗词论丛》《宋词》《宋百家词选》《金元明清词选》《宋词三百首》《天风阁词选》及《全宋词评注》等。曾参与创建中国韵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等,历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诗词大会学术顾问。
少年游
周笃文
予怀渺渺洞庭波,银浪点青螺。水远山遥,笑桃人去,休问旧梨涡。
清词剩喜鸿边至,偏爱晚晴和。瑶瑟清音,林泉高致,文采似星罗。
1965 年
金缕曲 · 感事
霹雳当空击,卷狂飙、昏天墨日,海翻山诉。浩浩乾坤经劫换,鬼火磷磷青碧。纵横是豺狼狐蜮。万里长城真自毁,向高天、百问偏岑寂。骚楚恸,此何极。
大江不废流朝夕。任儿曹、泥污秽染,清澄如一。检遍中华千卷史,功略人间谁及,更仁德、人间谁比 ? 眼底浮沉焉足数,定忠奸、自有春秋笔。千万拜,寄肝隔。
1966 年冬
词的起源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是由于按曲歌唱的需要。在我国韵文史上,词以其特有的音乐美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赢得了人们衷心的喜爱。它是艺苑中一朵独具芬芳和有着强大生命力的鲜花,千余年来一直经久不衰地盛开在文坛上。
词的全称叫曲子词,简称为词。由于要按曲歌唱,又叫倚声、乐府。它的句式长短不齐,也叫长短句。早期的词多从五、七言绝句变来,因此又有了诗余的别名。
词的兴起,与音乐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我国文学史上,诗与音乐早就结了不解之缘。我国的第一部诗集——《诗经》,根据季札观乐的记载,是可以歌唱的。
屈原的九歌,也是合乐之作。到了西汉,专门成立了采诗配乐的机构——乐府。《汉书 · 礼乐志》称:"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这种声诗的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
唐诗人李白的《清平调》、王维的《阳关曲》以及王之涣诸人旗亭赌唱的故事,说明它们都是付之管弦、传诵一时的。但是,不论是句法参差的古乐府,还是唐人的近体声诗,都是先有诗然后再为之谱曲的。这和根据现成曲谱而倚声填写的词很不相同。
词是一种以音乐为主体而发展起来的新兴文体。它的产生同西域音乐的传入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域音乐,过去叫做胡乐,西晋以后大量传入内地。
这种来自西北兄弟民族的音乐,同传统的汉族音乐相结合,便产生了一新耳目的 " 燕乐 "。燕乐的出现,标志着音乐史上的一个新的时代。这种新型的抒情音乐很快便取代了雅乐的地位而广为传播。
到了唐代,随着国家的统一,有了更大的发展。《唐书 · 宋务光传》称:" 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幕遮。" 指的是山西清源的情况。
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用 "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 来赞美他所看到的剑器浑脱的表演盛况。这是发生在河南中部郾城的情况。这个浪潮也涌到了江南水乡。
据《燕乐考原》的记载,像《望江南》《采莲曲》《水调》等等,都属于燕乐范围。甚至连传统的清商三调(清调、平调、侧调)也已经燕乐化了。所以《新唐书 · 礼乐志》称:" 周隋管弦杂曲数百,皆西凉乐也;鼓舞曲,皆龟兹乐也。唯琴工犹传楚汉旧声 " 而己。可见势力之大了。
这种新型音乐对文化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除了在舞蹈和音乐方面引起巨大变化而外。在文学方面它的一个创造性成果,就是词的产生。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共录曲名三百二十四支,其中成为唐宋词调的即有七十余曲之多,说明了关系之密切。
民歌,词有了新的发展
词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旅程。它的兴起,可以追溯到隋代。著名的《河传》《柳枝》就是当时的民歌,《水调》也是开凿运河的产物。到了唐朝,词有了新的发展。
如《阿那曲》《纥那曲》《怨回纥》《八拍蛮》等,虽多为五、七言体,但曲律不同,歌法亦异,与一般近体诗显然有别。要用这种整齐的句式去协调那繁音曼节、变化无方的曲子,自然是困难的。于是只好添加一 " 泛声 "" 衬字 " 来协调节奏以应歌拍。
比如皇甫松的《采莲子》:菡萏香连十顷陂。举棹。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这里的 " 举棹 "" 年少 " 是为了合曲趁拍而添的泛声,它与文意并无关系。
另一种方式,则是兼顾到文情的增字和减字。比如无名氏的《怨回纥》:曾闻瀚海使难通。幽闺少妇罢裁缝。缅想边庭征战苦,谁能对镜冶愁容。久戍人将老,须臾变作白头翁。
除第五句减为五字外,其他都是七言。杨慎以为此词 " 有长歌之哀,过于痛哭之意,惜不见作者名氏,必陈、隋、初唐之作也 "。
又如唐玄宗的《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基本上是一首五言诗,略加增减以趁歌拍就成了词体了。在这些地方最能看出由诗入词的蜕变的痕迹来。而音乐就是它的催化剂。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中说:" 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 这些,正是当时正在兴起的曲子词的特点,它同因词以配乐的古体乐府是显然不同的。
把近体诗加以增减变化以适应歌唱的需要,毕竟不是根本的办法。要解决音乐的适应性问题,必须摆脱整齐划一的诗体形式而另创一条新路。这个任务最先是由民间作者着手解决的。
敦煌发现的唐人写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史料。1900 年在敦煌发现的唐人曲词残卷,据任二北先生新著《敦煌歌辞集》的统计,各类歌辞包括初唐至五代末的作品,共达一千—百六十余首。
其中除个别几篇可以考知为温庭筠、欧阳炯、李杰所作外,其他都来自民间。这些作品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很可贵的。比如《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 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写爱情的盟誓,充满了坚贞的信念,火一样的热情,新颖泼辣、奇特生动,不是数典文人所能想象的。
当曲子词正以日益多样化的形式在民间发展着的时候,它的蓬勃生机逐渐吸引了一些作家的注意。他们也尝试着按照曲度的需要来填词了。张志和(约 730 — 810 左右)就是一位早期的代表。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
这首被誉为 " 风流千古 " 的歌词,在当时影响极大,和者如林,很快就传到了日本。据《日本填词学史话》的记载:嵯峨天皇(804 — 823 在位)就曾亲和五首。两者相距不过三十多年,其流传之快,可以想见。
填词,词逐渐从民间地位登上了文坛
后来,刘禹锡、白居易等人也相继有作。特别是刘禹锡很注意向民歌学习。在他被贬到夔州的时候,刻意模仿当地民歌写了一组有名的《竹枝词》。他还和白居易互相唱和,在一首《忆江南》词下特别注明:" 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可说是文人倚声填词的第一次自白。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经过刘、白及其他先驱者的提倡,词逐渐从民间的地位登上了文坛。到了晚唐,更涌现出一批以填词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家,其中以皇甫松、司空图和温庭筠最为著名。
皇甫松,字子奇。以《天仙子》词得名: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花发秋江碧。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
司空图,字表圣。有《酒泉子》词: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假山西畔画栏东,满枝红。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这些词句法活泼,风致妍丽,已经有了与诗不同的韵味了。
最能代表这一时代的成就的是温庭筠。他精通音律,才思富丽,作诗与李商隐齐名,填词更擅胜场。但是他的仕途却很不得意,只当过几年国子助教之类的小官。他地位不高,有较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群众。这有助于他吸取民间艺术中的有益营养,而熔铸成丽密深美的独特风格。
他填词严于依声、多用拗句,有一种特殊的声情效果。他还新创了一些词调,每首都有法度可循,与诗的格律不同。
刘毓磐在《词史》中说:" 其所创各体,如《南歌子》《荷叶杯》《蕃女怨》《遐方怨》《诉衷情》《定西番》《酒泉子》《玉胡蝶》《女冠子》《归自谣》《河渎神》和《河传》等,虽自五、七言诗句法出,而渐与五、七言诗句法离,所谓解其声故能制其调也。宜为后人奉以为法矣。" 他的《金荃词》影响很大,被称为 " 花间鼻祖 ",其《菩萨蛮》诸章,尤为有名: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虽不出五、七言句式,可是平仄对仗和韵位的安排与诗大为不同。通篇音节谐婉,于富丽中寓有—种凄迷的情致,显示出词的特有之境。
词萌芽于隋,经过唐代三百年的培养发育,到了温庭筠时代已经根深苗壮了。接下去,进入五代、两宋时期,就迅速发展成为一道波澜壮阔的巨流,掀开了文学史上新的一页。
来源 " 笃文说诗词 " 微信公众号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